公司动态

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钢铁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

2023-10-05 阅读次数:

  无论是涨价、产能高速扩张、投资增长迅猛所遭受到的质疑抑或是宏观调控中的首当其冲以及前不久面向全世界的铁矿石之争,近两年的钢铁工业可谓中国工业经济界最吸引眼球的焦点所在。近日,年初刚卸任的中国钢铁工

  无论是涨价、产能高速扩张、投资增长迅猛所遭受到的质疑抑或是宏观调控中的首当其冲以及前不久面向全世界的铁矿石之争,近两年的钢铁工业可谓中国工业经济界较吸引眼球的焦点所在。近日,年初刚卸任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前会长吴溪淳针对钢铁工业的现状及趋势下了一个明确的结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进入一个以总体产能不足向过剩转变为主要特征{TodayHot}的新阶段。相信这个结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权威性,更在于它对钢铁工业乃至整个中国工业经济都将是值得倚重的战略性情报。

  身为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的吴溪淳前不久向工经联递交了一份分析报告,钢铁工业产能过剩的结论便出自其中。首先,吴溪淳算了一笔账: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只用4年时间就完成了钢、铁产量翻一番,按今年一季度的产量预测,总产能已达到3.15亿吨水平,实现了超常规快速发展;二是把今年一季度进出口的钢材、钢坯折算成粗钢量,进出相抵后,一季度我国由上年同期的净进口钢1050万吨,变为净出口钢164万吨,这是我国历史上靠前次出现由钢的净进口变为净出口。吴溪淳认为,这是中国钢铁工业进入一个新阶段的重要标志。{HotTag}

  吴溪淳的结论具有统计意义上的依据:在2004年以前,我国钢铁产量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进口钢材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我国钢铁工业的总体生产能力始终处于满足不了国内市场需求的状态。直到2004年,我国钢产量一年增加了5000多万吨,才初步扭转了多年来进口钢材和钢坯逐年增加的局面,转为进口减少,出口增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加,钢的净进口量大幅下降。另有统计数字表明,2004年我国增加的钢产量中有45%用于顶替进口和扩大出口,只有55%用来满足市场新需求。这和前几年增产的钢全部用于满足市场新增需求还不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表明今后恐难出现增加多少钢都能被市场吸收的情况了。今年一季度的数字更加佐证了吴的观点:一季度我国钢产量比上年同期增加约1500万吨,但其中用于顶替进口和扩大出口的部分占到80%,只有不到300万吨钢用于市场新增需求上。这充分说明,今后钢铁产量继续快速增长的市场空间已大大缩小。

  吴溪淳预言:今年如果国际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扩大出口受阻,顶替进口在品种、质量、价格等方面我们又缺乏竞争力,国内钢铁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就会到来。其实,从国内现有品种结构上看,建筑用螺纹钢筋和线材供大于求已经出现,钢坯过剩也已

  按今年初钢协的预计,钢和铁新增生产能力都在5000万吨以上,正在建设的明年可以投产的新增能力也在5000万吨左右,即今明两年又将新增钢铁产能1亿吨。为此,吴溪淳肯定地说,我国钢铁总体生产能力不足的时代已经结束,总能力过剩的时代已经来临。

  吴溪淳分析指出,在2004年以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比较宽松,煤炭、电力供应基本能满足需要,国内生产和进口铁矿石也基本能满足需要。但在钢产量超过2亿吨后,钢铁工业发展的资源、能源、运输、环境容量等外部条件都已成为限制环节,成为制约和严重制约的因素。这也是钢铁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又一主要特征。

  始于2002年4月的国际钢材市场价格上涨,到2004年9月达到较高值,价格上涨了1.8倍,并从同年11月开始回落;国内钢材价格从2002年5月开始明显回升,价格持续上涨长达35个月之久,直到今年4月开始回落。吴溪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淳认为,无论是国际或国内的钢材市场其较高价位区已经渡过,市场将进入价格下降周期。与此同时,钢铁原料、电力、运输出现价格暴涨,致使钢铁企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测算,2005年全行业吨钢成本在2004年已经上升46%的基础上至少将再上升15%以上。由此可见,钢铁行业利润空间正在受到压缩,将由高赢利水平转入中等赢利水平。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2005年一季度钢协会员单位的炼钢生铁单位成本较高达2498元/吨,较低为1054元/吨;特别是中小钢铁企业吨铁制造成本高于大型钢铁企业约12%~17%,比先进企业高出47%~55%。针对这种现状,吴溪淳认为,今后随着产能过剩,原料成本上升和产品售价下降,以及产品技术附加值的不同,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同等表现出的成本差距将进一步拉大,竞争的结果必然是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加快。

  吴溪淳认为,今年中国将成为钢产量超过3亿吨的国家,钢材的进口和出口数量都将在2000多万吨。中国将既是钢材进口大国也是钢材出口大国。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形势都将迫使中国钢铁工业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钢铁工业已进入由大变强的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