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钢铁产业范文10篇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

2023-09-09 阅读次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显著发展,自1996年中国粗钢突破1亿大关以来,中国己经连续十多年粗钢产量排名世界第一,2007年全球67个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粗钢总产量13.435亿t,同比增长7.5%,这是连续第五年增速在7%以上。其中,我国产量为4.89亿t,同比增长15.7%,我国仍为全球第一大粗钢产量生产国;第二为日本,为1.2亿t;随后是美国的9720万t;此外还有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乌克兰、巴西和意大利。我国粗钢产量超过第二到第八的总和,占全球总产量的36.4%,2006年这一比例为33.8%,2005年为31%,2004年为26.2%,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05年,中国第一次成为钢铁净出口国。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总体运行良好,但是,在企业规模、品种结构、产品质量等方面,同一些钢铁强国如美国、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专业化水平低、企业规模过小、投资分散、产品结构性失调是我国钢铁工业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阻力。近年来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价格大幅提升。国际铁矿石价格在连续多年里持续增长,其中2004年价格上涨18.6%,2005年价格上涨71.5%,2006年的价格上涨了19%。2007年仍然上涨9.5%,对进口矿石依赖度很高的中国众多钢铁企业这无疑造成相当大的成本压力。

  (1)钢铁产业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与钢铁产业相关联的下游产业有建筑及房地产业、汽车、造船、家电、铁路等,与之相关联的上游产业有煤炭、能源、交通等。

  (2)钢铁产业与国民经济呈正相关性。当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钢铁产业也会快速发展,体现在钢铁需求上升,价格上涨;当国民经济调整时,钢铁产业也会进行调整,体现在钢铁需求下降,价格下落。

  (3)钢铁产业的技术和设备更新快,在生产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钢铁产品质量而且大大地降低了钢铁生产成本。如高炉喷煤、平炉改转炉炼钢、连铸、计算机自动控制轧钢等等。

  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

  (4)钢铁产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钢铁产业生产工艺决定了其大型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方向,冶炼钢和铁的经济规模都在百万吨以上。

  (1)是钢铁工业影响着本地的产业结构变化,对当地税收贡献大,地方政府从本地区利益出发,往往有积极上新的钢铁项目或扩大钢铁生产能力欲望,这在无形中对小规模企业也起到了保护作用。“九五”和“十五”期间,大部分省份都在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共有19个省、区、市把钢铁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其结果是中国的钢铁产业高居世界第一,但产量的集中度却在世界上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

  (2)是市场进入壁垒低,企业进入过量。由于国内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钢铁业的投入产出见效快,在没有产业进入限制的情况下,短期内就出现大量产业新进入者的状况。3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对策。

  新建产能扩大生产规模是一种比较常规的企业扩张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建设新产能,便于直接控制产能扩张的规模、生产设备的配置和产品的构成,可以在新建产能时采用最新开发的生产技术、设备和工艺,生产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可以将新产能建在原料产地或其产品市场所在地,当然也可以建在既有原料、又有市场的地方。3.2参股有关企业进入某些市场和领域

  通过参股或控股某些企业也是近年来钢铁公司经常采取的扩张方法。采取这种扩张的优点是投资相对较少,且可以控制,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效益,迅速进入一些对企业发展非常关键的市场和领域,而且一旦市场出现变化,企业可以很快决定是加大投入还是迅速撤资,将损失减到最小。

  从理论上讲,产业政策是为了实现结构优化的一种手段,但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产业政策忽视了市场规律,反而会成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而且,任何一项产业政策的执行,都要涉及到大量的协调问题,一旦协调成本过大,制定出来的产业政策最终可能无法得到有效执行。为了使中国钢铁产业能适应国际化多层的竞争,提高自身实力,政府更应该做的是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

  (1)取消阻挡钢铁企业兼并中的各种壁垒,比如国税问题上,国家应该给予地方更大的优惠。只有破除了各种阻碍市场要素流动的东西,才能让中国钢铁业的兼并走上正轨。我国可以借鉴上世纪50年代欧盟六国”煤钢联营”的方法,在国内进行一次跨地区的联营。国家应该做的是取消阻挡钢铁企业兼并中的各种壁垒。协调并购后企业的整合、利益分配问题。

  (2)重组中注意“联横”与“合纵”兼顾。中国钢铁产业兼并重组目前以横向并购为主要模式,这也是钢铁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第一,横向并购是优化行业组织结构的最基本手段,也是优势钢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发展需要。第二,横向并购有利于各种市场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迅速地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第三,横向并购的企业由于相互之间基本业务流程存在着相似性、同质性,所以有利于兼并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各项业务流程整合再造。然而,对于能源依赖型的钢铁工业,在横向并购进行到一定程度,或者市场容量不足以承载规模扩张之时,立足于供应链思维的纵向的并购重组由于独占资源、用户等,更能够形成企业独特、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具有相当基础的优势企业,超前研究纵向整合,势必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中国钢铁产业是活跃国家经济所必须的供给原材料中较为重要产业之一,在近几年中GDP增长率呈持续、高增长的态势。与此同时中国钢铁产业在世界钢铁贸易里逐步形成了西方国家所谓的“”。特别是在东亚地区,中国与韩国、日本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现在的中国钢铁产业正赶超韩国,向日本先进国家看齐。到目前为止,由于对中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实体没有具体的研究,致使对整个钢铁产业的认识还远远不足,本文从中韩钢铁产业间存在的激烈竞争力入手,利用UNCOMTRADE钢铁产业贸易统计数据,通过对中韩两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变化和特征的分析,为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近来对中韩研究的学者有韩金(2008),Im(2007),庞黄(2007),KimSuh(2006),金(2005),Nam(2004)等等。Im(2007)和KimSuh(2006)运用贸易竞争指数和比较优势指数等,分析中韩和韩日钢铁产业竞争力,确定了韩国钢铁产业处于“汉堡”的竞争力状态。除此之外的经济学者们主要针对中韩日钢铁产业竞争力和中韩日FTA对国家钢铁产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分析。其次是针对韩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向上及发展战略的研究。其中,有SohnYou(2005),金(2006),Kim(2000)等等。吴(2001)通过中国钢铁产业的分析,导出对韩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启示。

  还有,关于钢铁产业研究的中国学者是赵徐刘(2005),李(2004),谢(2003)等等。他们针对中国政府的产业政策变化,给钢铁产业的发展方向带来的巨大影响,通过中国钢铁产业在世界里地位提升的现况分析,提出钢铁产业的发展战略。或是针对WTO和FTA对中国钢铁产业带来巨大影响的分析。

  据以上研究的考察,本研究主要借鉴韩金(2008)研究的分析方法,考察中韩钢铁产业的贸易构造特征,同时利用各种贸易指数,测定中韩钢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和商品别的比较优势。

  表1为1985年到2008年中韩日和世界粗钢生产趋势。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日本粗钢生产的趋势逐渐减少,中韩粗钢的生产趋于增加,而中国粗钢生产的增加率高于韩国。2008年中韩日粗钢生产占据世界粗钢生产总值的50%以上,这一数据说明中韩日的粗钢生产占世界粗钢生产的比重非常大,三国可以通过钢铁产业实现以规模经济为主体的核心力量来确保钢铁产业的竞争力优势。因此,中韩日三国间维持相互盈利的自由化协力关系比相互竞争的关系更为重要,这样的话,不仅可以确保各国钢铁产业在世界市场的优势,同时也可以确保世界钢铁产业稳定迅速的发展。

  表2是2008年中韩日钢铁区域内进出口现况。在表2里2008年中国对韩国和日本区域内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对世界进出口总额的27.9%,同样韩国占51.7%,日本占44.9.。日韩所占据的比重相对于中国比较高,但是韩国最高。由此可以得知,中韩日钢铁产业的贸易构造具有相互依赖性。

  根据中国钢铁产业的个个商品对世界和韩国竞争力水平不同,将商品分为以下5个商品群。第一商品群为绝对竞争力优势,第二商品群为竞争力优势,第三商品群为竞争力均衡,第四商品群为竞争力劣势,第五商品群为绝对竞争力劣势。五个商品群的分类运用各种贸易指数,经过4个阶段的筛选整理出来的。下面将对各个阶段采取的不同分类方法进行说明。

  在第一阶段里的商品群分类采用对世界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SpecificationIndex:TSTicw)。对世界贸易特化指数是指中国钢铁产业里的某种商品对世界的净出口值于该商品进口值和出口值合计的比值。若该比值为正值,表明是净出口国,若该比值越接近1,说明国际竞争力越强

  本研究里利用?W村(1996)分类区间,进行商品分类。?W村(1996)利用国际分工的分类为出口竞争力型的垂直分工;顺差基调水平分工;均衡、赤字基调水平分工;进口特化型垂直分工。从表3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世界贸易竞争力指数大于等于0.34的商品分类为绝对竞争力优势商品群。当它的值大于等于0.03小于0.34的商品分类为竞争力优势商品群。竞争力指数大于-0.03小于0.03的商品为均衡商品群。还有指数大于-0.34小于等于-0.03的商品为竞争力劣势商品群,竞争力指数大于-0.34的商品为绝对竞争力劣势商品群。

  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里分类出来的第五商品群里的个别商品进行再一次的调整。如果第五商品群的某种商品对世界出口的增加率是中国钢铁产业全体的出口增加率的2倍以上,可以判定这个商品向后的增长可能性很大。所以将这些商品提升到第四商品群中。(2000年的出口增加率以1995年作为基准,2005年和2008年以2000年作为基准)

  第三阶段里主要考虑贸易交易国之间商品的竞争力,所以我们利用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贸易竞争力指数,进行再次调整。由于个个商品对韩国和对世界的竞争力不相同,因此在第一和第三阶段里对相对国和世界的竞争力指数进行同时考虑。这样同时的考虑对竞争力分析能够具有可靠的客观性。

  在第四阶段里利用中国钢铁产业对世界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RCAic)。这个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巴于在1965年提出,它是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它旨在定量地描述一个国家内各个产业(产品组)相对出口的表现。通过RCA指数可以判定一国的哪些产业更具出口竞争力,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所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如果特定商品的RCA的值大于1的话那个商品在世界市场里可以判断为比较优势,比1小的话可以判断为比较劣势。

  第三阶段里的第二、三、四、五商品群中的商品,它们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钢铁产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平均值的2倍以上,这些商品群的商品向上提升一个商品群。

  (五)第5阶段:中国钢对韩国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市场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商品

  同样,为了研究的结果的确实可靠,再次我们也考虑到交易国家之间的商品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重要性。

  第四阶段里的第二、三、四、五商品群中的商品,它们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钢铁产业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的平均值的2倍以上,这些商品群的商品向上提升一个商品群。

  利用上面提到的分析方法,以2000年、2005年、20008年为基准,首先看一下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竞争力的分析结果表6。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中国对韩国进出口商品有158个,2000年对韩国总出口为8亿5640万美元,2005年增加到42亿1320万美元,到2008持续增加到162亿8760万美元。从2000年到2008年为止8年时间里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1%。中国对韩国总进口在2000年的19亿2780万美元和2005年的51亿1010万美元,2008年增加到51亿3850万美元。从2000年到2005年平均增长为9.3%,但是从2005年到2008年增长缓慢(年平均增加率只有0.1%)。由此可知,相对于出口总额的增长进口持缓慢态势。

  由于以上的进出口结果,我们可以轻易的推断出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的贸易收支的趋势如何。2000年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贸易收支为10亿7140万美元赤字,但是从2005年赤字开始减少到8亿9700万美元,进入2008年中国对韩国赤字开始向111亿4920万美元的顺差转变。所以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钢铁产业由对韩国的劣势转变成优势。

  接下来我们从钢铁产业品目群别的角度观察中韩钢铁产业的竞争力,首先,中国钢铁竞争力中具有绝对优势的第一商品群对韩国进出口一共52个商品,对韩国出口6亿793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73.9%。2005年对韩国钢铁产业进出口商品数增加到63个,同时出口额也增加到21亿1660万美元,但是占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却减少到50.2%。2008年没有受到世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进出口总数增加到84个,对韩国钢铁产业出口额也达到了156亿5990万美元,几乎占据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全部份额为96.1%。而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进口在2000年仅有732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3.8%,但是2005年略有增加为5亿632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11%,2008年对韩国进口27亿97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52.7%。综上所述,第一,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竞争力中具有绝对优势第一商品群里的商品数量在不断增加,同时伴随着进出口额也不断增加,由于第一商品群的竞争力具有绝对优势,占据对韩国钢铁产业进出口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从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的贸易收支来看,从2000年的6亿61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5亿5340万美元和2008年129亿5020万美元对始终保持着贸易顺差的态势。由此可知,中国相对韩国的钢铁产业具有竞争力绝对优势商品群不仅出口所占的比重是最多的,进口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多的。

  第二,中国相对韩国钢铁产业具有优势竞争力的第二商品群2000年进出口商品数仅有6个,对韩国的出口也仅有18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0.2%。2005年商品数虽然增加到了16个,但是出口额不过2亿341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的5.8%。虽然2008年商品数开始减少到了14个,而出口额却增加到了4亿330万美元,但是在对韩国总出口的比重却减少到2005年的一半2.5%。相对韩国钢铁产业的出口额,进口额比较低。同时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也很低的。但是贸易收支均为顺差小幅度增加趋势。

  第三,具有均衡竞争力的第三商品群在2000年到2008年的商品数已经微乎其微。对韩国的出口也不过3000万美元,占据的比重最大不超过2005年1.4%。而进口相对出口的情况要好一点,所以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的贸易收支处于逐渐减少的逆差态势。

  第四,具有劣势竞争力的第四商品群的商品数从2000年的52个,减少到2005年的43个和2008年32个。相反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的出口2000年的233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2.7%。2005年增加到17亿9760万美元,同时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也增加到42.7%。但是2008年出口减少到1亿7520万美元,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的1.1%。但是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的进口额一直持续增长态势,而对韩国钢铁产业总进口的比重却是从2000年的28.2%增加到2005年的67.6%后,回落至20008年的30.6%。贸易收支维持在赤字,趋于增长再回落的趋势。这个现象表明具有竞争力优势的第四商品群里的商品大量趋向于其他商品群。

  第五,具有绝对劣势竞争力的第五商品群,本群的商品数由2000年的45个减少到2005年的32个和2008年的26个趋于减少趋势。从出口和占对韩国钢铁产业总出口的比重来看,只有2000年1亿4190万美元(16.6%)最大,而2005年和2008年的出口额和比重都非常小。同样进口由2000年的12亿5210万美元(65.5%)减少到2005年6亿1370万美元(12%)和2008年的7亿1210万美元(13.9%)。贸易收支也处于赤字并趋于减少的态势。

  从以上叙述内容可以得知,在2000年和2005年里,中国对韩国的钢铁产业进口主要以绝对劣势竞争力和劣势竞争力为主,而出口仅仅以优势竞争力商品为主。从进出口额上看,由于进口的大于出口的规模,所以中韩钢铁产业贸易收支有很大的赤字,由于这个原因中国钢铁产业相对于韩国处于竞争力劣势。但是在2008年里这样的现象不再出现,大量具有绝对劣势和劣势的竞争力商品群(第四,第五商品群)里的商品向具有绝对优势的第一商品群移动,经济规模也向出口大于进口的态势转变,贸易收支转为顺差。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贸易由竞争力劣势转变成里竞争力优势。下面我们就从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竞争力的商品数现状来分析一下。

  从表7的整体来看,2008年的中国钢铁产业的竞争力比2000年的优势竞争力的商品数(a+b)增加到了98个商品。劣势竞争力的品目数减少到58个商品.。由此可以推断2008年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处于相对比较优势的状态。在竞争力优势(a+b)的商品里竞争力最强商品的商品数分别是:11个一次材料、18个棒形钢类、17个钢管类、30个钢铁制品。板材类的情况确实相反,虽然板材类有15个优势竞争力产品,但是相对于自身优势产品它还具有30个竞争里劣势产品,因此板材类对对韩国处于竞争力弱势。

  表8是中国对韩国钢铁产业贸易收支赤字或是顺差为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在表8里,竞争力优势(包括绝对优势)的商品中贸易收支顺差为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一共有19个。其中有一次材料2个,半制品1个,板材类6个,棒形钢类5个,钢管类2个,钢铁制品3个,还有贸易收支5亿美元以上的品目有5个,其中67300商品的贸易收支最大为56亿美元,在竞争力优势商品中这些商品的竞争力特别强。

  第三,竞争力劣势(包括绝对竞争力劣势)的商品中贸易收支为赤字3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一共13个,一次制品1个,板材料9个、钢管类2个,钢铁制品1个。还有,贸易收支赤字6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一共10个,其中28221、67413、67443、67511、67411的贸易收支在赤字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对韩国的竞争力比较弱。

  同上所述中国钢铁的板材类在2000年的比较劣势转变成2008年的比较优势,大部分商品对韩国处于竞争力优势。

  表9是2000年到2008年间商品别竞争力变化趋势图。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优劣势的变化结果看一看到,2008年现在处于优势竞争力的商品比劣势竞争力的商品多。其中有绝对劣势,劣势向绝对优势,优势转变的商品很多。主要以板材类,棒形钢类,钢管类,钢铁制品较多。反面竞争力劣势商品有绝对优势,优势向绝对劣势,劣势转变的几乎很少,大部分是以板材类为主的从绝对劣势,劣势转向和保留在绝对劣势,劣势的商品。2008年现在中国钢铁产业对韩国的板材类、棒形钢类、钢管类、钢铁制品等的竞争力提高带动整体的竞争力提高。

  2005年以来,铁矿石进口价格的飙升冲击着中国钢铁业的神经,让国内钢铁公司头痛;更让人不解的是:中国作为世界钢铁大国(产能居世界第一),却没有铁矿石的自主定价权,只能接受日本钢铁公司签定的合同价格。2005年2月22日,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与日本新日铁公司达成协议,自4月1日起铁矿石国际合约价格将比上一年度上涨71.5%。鉴于日本钢铁企业在亚洲铁矿石进口定价中的垄断地位,世界第五大钢铁公司韩国浦项公司和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宝钢相继接受了这一天价涨幅。随后,世界第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趁火打劫,强硬要求其铁矿石离岸价上涨103%——114%。铁矿石价格的爆涨势必增加我国钢铁业的成本,虽然钢铁业可以将成本转移,但最终还是由下游制造业买单。这种不利的局面暴露了中国钢铁产业大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问题:身为世界钢铁巨人的中国为什么只是铁矿石价格的接受者,而没有多大的议价能力?如何才能提高我国钢铁产业的议价能力?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企业(或产业)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取决于双方侃价能力的强弱对比。侃价能力首先体现在产业的集中化程度上,如果供方产业的集中化程度比买方产业高,其在产品定价上将占优势地位。供应商在向零散的买主销售产品时,往往能够在价格、质量及交货期上施加相当的影响。另外,侃价能力也体现在有无替代品上。如果供方在向某产业销售中不必与替代品竞争,则可增强其侃价能力。

  从产业集中度方面来看,钢铁业处于劣势。世界铁矿石采矿业处于寡头垄断状态,前三大铁矿石生产企业垄断了目前世界铁矿石可贸易量的70%多,而世界钢铁业集中度则低得多。这就从总体上决定了钢铁业的弱侃价能力。从钢铁业内部情况来看,中国的钢铁业的侃价能力也与其地位不相匹配。自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首次突破亿吨以来,一直居于世界首位。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04年中国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2.67亿吨,是世界上唯一年产钢超过两亿吨的国家,2004年进口铁矿石2.08亿吨,比2003年猛增了6000万吨左右。预计2005年铁矿石的进口量将再增加4000万吨,达到2.48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50%,中国消费了世界铁矿石增量的绝大部分。这么大的钢铁产量、这么大的进口量为何没有赋予中国钢铁业的强议价能力,甚至也没有获得亚洲铁矿石的定价权?主要原因是中国钢铁业太过分散。我国目前大小钢厂有几百家之多,分散程度很高,最大的宝钢产量接近2000万吨,但是其在国内市场当中占据的份额仍然不足10%。这种集中度不高的局面使中国钢铁行业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用同一个声音说话,谈判能力自然很弱。有进出口权的钢厂、贸易商各自为政,分散地向供应商报价,甚至主动哄抬价格,这就大大削弱了买方的议价能力。相反,日本钢铁业近年来发展走下坡路,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但却仍然主导着亚洲铁矿石的定价权,主要原因是日本钢铁业集中度高,只有几家竞争能力很强的大型钢厂,他们很容易形成联盟,增加谈判的能力,所以国外铁矿石企业也更愿意同他们进行谈判。

  铁矿石没有替代品。铁、钢是资源转化型产品,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必须依赖铁矿石资源,没有别的可以取代铁矿石,这也就加强了供方的议价能力。

  在铁矿石供方议价能力强及世界铁矿石供不应求的背景下,铁矿石涨价是必然的,但凭借我国钢铁业在世界钢铁业中的地位,也不应该只是被动的价格接受者的角色,如果采取一些恰当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钢铁业的议价能力,近期BHP公司的让步就是很好的证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显著发展,自1996年中国粗钢突破1亿大关以来,中国己经连续十多年粗钢产量排名世界第一,2007年全球67个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粗钢总产量13.435亿t,同比增长7.5%,这是连续第五年增速在7%以上。其中,我国产量为4.89亿t,同比增长15.7%,我国仍为全球第一大粗钢产量生产国;第二为日本,为1.2亿t;随后是美国的9720万t;此外还有俄罗斯、印度、韩国、德国、乌克兰、巴西和意大利。我国粗钢产量超过第二到第八的总和,占全球总产量的36.4%,2006年这一比例为33.8%,2005年为31%,2004年为26.2%,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05年,中国第一次成为钢铁净出口国。目前,我国钢铁工业总体运行良好,但是,在企业规模、品种结构、产品质量等方面,同一些钢铁强国如美国、德国等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专业化水平低、企业规模过小、投资分散、产品结构性失调是我国钢铁工业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制约行业发展的最大阻力。近年来铁矿石、焦炭等原材料价格大幅提升。国际铁矿石价格在连续多年里持续增长,其中2004年价格上涨18.6%,2005年价格上涨71.5%,2006年的价格上涨了19%。2007年仍然上涨9.5%,对进口矿石依赖度很高的中国众多钢铁企业这无疑造成相当大的成本压力。

  (1)钢铁产业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度。与钢铁产业相关联的下游产业有建筑及房地产业、汽车、造船、家电、铁路等,与之相关联的上游产业有煤炭、能源、交通等。

  (2)钢铁产业与国民经济呈正相关性。当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时,钢铁产业也会快速发展,体现在钢铁需求上升,价格上涨;当国民经济调整时,钢铁产业也会进行调整,体现在钢铁需求下降,价格下落。

  (3)钢铁产业的技术和设备更新快,在生产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钢铁产品质量而且大大地降低了钢铁生产成本。如高炉喷煤、平炉改转炉炼钢、连铸、计算机自动控制轧钢等等。

  (4)钢铁产业是典型的规模经济产业。钢铁产业生产工艺决定了其大型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方向,冶炼钢和铁的经济规模都在百万吨以上。

  (1)是钢铁工业影响着本地的产业结构变化,对当地税收贡献大,地方政府从本地区利益出发,往往有积极上新的钢铁项目或扩大钢铁生产能力欲望,这在无形中对小规模企业也起到了保护作用。“九五”和“十五”期间,大部分省份都在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共有19个省、区、市把钢铁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其结果是中国的钢铁产业高居世界第一,但产量的集中度却在世界上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

  (2)是市场进入壁垒低,企业进入过量。由于国内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钢铁业的投入产出见效快,在没有产业进入限制的情况下,短期内就出现大量产业新进入者的状况。3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的对策。

  新建产能扩大生产规模是一种比较常规的企业扩张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建设新产能,便于直接控制产能扩张的规模、生产设备的配置和产品的构成,可以在新建产能时采用最新开发的生产技术、设备和工艺,生产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可以将新产能建在原料产地或其产品市场所在地,当然也可以建在既有原料、又有市场的地方。

  通过参股或控股某些企业也是近年来钢铁公司经常采取的扩张方法。采取这种扩张的优点是投资相对较少,且可以控制,能够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效益,迅速进入一些对企业发展非常关键的市场和领域,而且一旦市场出现变化,企业可以很快决定是加大投入还是迅速撤资,将损失减到最小。

  从理论上讲,产业政策是为了实现结构优化的一种手段,但在实践过程中,如果产业政策忽视了市场规律,反而会成为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而且,任何一项产业政策的执行,都要涉及到大量的协调问题,一旦协调成本过大,制定出来的产业政策最终可能无法得到有效执行。为了使中国钢铁产业能适应国际化多层的竞争,提高自身实力,政府更应该做的是为企业创造一个更好的竞争环境。

  (1)取消阻挡钢铁企业兼并中的各种壁垒,比如国税问题上,国家应该给予地方更大的优惠。只有破除了各种阻碍市场要素流动的东西,才能让中国钢铁业的兼并走上正轨。我国可以借鉴上世纪50年代欧盟六国”煤钢联营”的方法,在国内进行一次跨地区的联营。国家应该做的是取消阻挡钢铁企业兼并中的各种壁垒。协调并购后企业的整合、利益分配问题。

  (2)重组中注意“联横”与“合纵”兼顾。中国钢铁产业兼并重组目前以横向并购为主要模式,这也是钢铁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第一,横向并购是优化行业组织结构的最基本手段,也是优势钢铁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的发展需要。第二,横向并购有利于各种市场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迅速地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第三,横向并购的企业由于相互之间基本业务流程存在着相似性、同质性,所以有利于兼并企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各项业务流程整合再造。然而,对于能源依赖型的钢铁工业,在横向并购进行到一定程度,或者市场容量不足以承载规模扩张之时,立足于供应链思维的纵向的并购重组由于独占资源、用户等,更能够形成企业独特、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具有相当基础的优势企业,超前研究纵向整合,势必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1]中国钢铁业协会.中国行业分析报告——钢铁工业[R].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钢铁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2011年。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20**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占全国GDP的4%,实现利润2436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就业人数358万。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产业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是过剩。截至20**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国内铁矿资源禀赋低,自给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投机经营倾向较重。

  2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钢铁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产需陡势下滑、价格急剧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亏损的局面,钢铁产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当看到,钢铁产业在经历了长期粗放型扩张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内需潜力巨大,钢铁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制定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1.应对危机与振兴产业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着力解决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保关键品种,保市场稳定,促进产业平稳发展,又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加快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2.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按照沿海、沿江、内陆科学合理布局和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要求,结合淘汰落后、企业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3.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

  4.企业重组与体制创新相结合。通过体制创新,努力消除影响企业重组的财税利益分配、资产划拨、债务核定和处置等体制性障碍,为推动钢铁企业集团化发展和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

  5.内需为主与全球配置相结合。坚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优化直接出口,扩大间接出口,在努力加强地质勘查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内铁矿资源的同时,抓住机遇,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力争在20**年遏制钢铁产业下滑势头,保持总体稳定。到2011年,钢铁产业粗放发展方式得到明显转变,技术水平、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综合竞争力显著提高,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1.总量恢复到合理水平。20**年我国粗钢产量4.6亿吨,同比下降8%;表观消费量维持在4.3亿吨左右,同比下降5%。到2011年,粗钢产量5亿吨左右,表观消费量4.5亿吨左右,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维持在4%的水平。

  2.淘汰落后产能有新突破。按期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和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提高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力争三年内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

  3.联合重组取得重大进展。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企业,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5%以上,沿海沿江钢铁企业产能占全国产能的比例达到40%以上,产业布局明显优化,重点中心城市钢铁企业污染明显减少。

  4.技术进步得到较大提升。加强技术改造,加快技术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优化品种结构。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60%以上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产品生产实现自主化,关键钢材品种自给率达到90%以上,400MPa及以上热轧带肋钢筋使用比例达到60%以上。

  5.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一般装备基本实现本地化、自主化,大型装备本地化率92%以上。力争在关键工艺技术、节能减排技术,以及高端产品研发、生产和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6.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不超过620千克标准煤,吨钢耗用新水量低于5吨,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低于1.0千克,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8千克,二次能源基本实现100%回收利用,冶金渣近100%综合利用,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总量双达标。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措施,稳定建筑用钢市场,保障重点工程用钢。通过调整和振兴相关产业,努力稳定和扩大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产业需求,以及保障性住房等房地产建设、新农村建设、地震灾后重建和公路、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用钢需求。建筑用钢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稳定在50%左右。

  改善钢铁产品进出口环境,实施适度灵活的出口税收政策,稳定国际市场份额,鼓励钢材间接出口。组织协会和企业积极应对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争取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严格控制新增产能,不再核准和支持单纯新建、扩建产能的钢铁项目,所有项目必须以淘汰落后为前提。2010年年底前,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5340万吨,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320万吨;2011年底前再淘汰4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炉和电炉,相应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200万吨、炼钢能力2500万吨。实施淘汰落后、建设钢铁大厂的地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地区,要将淘汰落后产能标准提高到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及相应的炼钢产能。

  进一步发挥宝钢、鞍本、武钢等大型企业集团的带动作用,推动鞍本集团、广东钢铁集团、广西钢铁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和山东钢铁集团完成集团内产供销、人财物统一管理的实质性重组;推进鞍本与攀钢、东北特钢,宝钢与包钢、宁波钢铁等跨地区的重组,推进天津钢管与天铁、天钢、天津冶金公司,太钢与省内钢铁企业等区域内的重组。力争到2011年,全国形成宝钢集团、鞍本集团、武钢集团等几个产能在5000万吨以上、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形成若干个产能在1000~30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

  实施钢铁产业技术进步与技术改造专项(详见附表1),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型骨干企业,对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对实施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的龙头企业,以及国防军工、航天航空关键材料生产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强度机械用钢等关键钢材品种,推广高强度钢筋使用和节材技术,发展高温高压干熄焦、烧结余热利用、烟气脱硫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工艺技术,以及提升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冶铁矿等技术,给予重点支持。

  在减少或不增加产能的前提下,加快调整钢铁产业布局。一是建设沿海钢铁基地。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结合广州钢铁搬迁,推动宝钢与广东钢铁企业、武钢与广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通过淘汰或减少现有产能,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按照首钢在曹妃甸减少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结合济钢、莱钢、青钢压缩产能和搬迁,对山东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结合杭钢搬迁、以及宝钢跨地区重组和淘汰落后、压缩产能,论证宁波钢铁续建项目。二是推进城市钢厂搬迁,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组织实施好北京、广州、杭州、合肥等城市钢厂搬迁项目,统筹研究推进抚顺、青岛、重庆、石家庄等城市钢厂搬迁。三是抓紧实施《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专项规划》确定的钢铁项目建设。

  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和工模具钢、特殊大锻材等关键钢材品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单位开展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技术进行攻关。提高认证标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修改相关设计规范,淘汰强度335MPa及以下热轧带肋钢筋,加快推广使用强度400MPa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钢材的升级换代。

  行业协(商)会通过行业协调,加强自律,规范进口铁矿石市场秩序。探索、推行制。抓住当前市场全面疲软时机,协调国内用户与铁矿石供应商,建立互惠互利的进口矿定价机制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规范钢材销售制度,建立产销风险共担机制,发挥流通环节对稳定钢材市场的调节功能。

  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勘探力度,合理配置与开发国内铁矿资源,增加资源储备。鼓励大型钢铁企业开展铁矿勘探开发,适度开发利用低品位矿和尾矿,加强对共生矿、伴生矿产资源的研究、开发和综合利用。积极推进河北司家营、山西袁家村等大型铁矿资源开发,提高国产铁矿石自给率;支持邯钢中关、唐钢石人沟、通钢塔东、武钢恩施等现有矿山的深部开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四川攀西、河北承德地区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整合开发安徽霍丘地区和山东苍山等地区的铁矿资源。

  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到国外独资或合资办矿,组织实施好已经开展前期工作的境外矿产资源项目。鼓励沿海钢铁企业充分利用区位和运输优势,尽可能利用国外铁矿石、煤炭等资源。

  继续坚持控制“两高一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政策导向,认真落实提高部分钢铁产品出口退税率的措施,适时适当提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钢材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及时足额退税。

  研究国产钢材和进口钢材公平税负政策,制订具体措施,为国内钢铁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中列支专项资金,支持钢铁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不包括节能技术改造)、技术研发和技术引进,推动钢铁产业技术进步,调整品种结构,提升钢材质量。加大节能技术改造财政奖励支持力度,鼓励、引导钢铁企业积极推进节能技术改造。

  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财政奖励力度,支持钢铁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妥善解决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严格实行节能减排、淘汰落后问责制,比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36号)规定,对未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任务的地区暂停项目的核准和审批。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监督检查,定期向国土资源、金融、环保、工商、质检等部门通报淘汰落后企业名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对限期淘汰的落后装备实施严格监管,防止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对擅自扩容改造或异地转移落后装备的,金融机构不提供任何形式的信贷支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予办理用地手续。

  制定鼓励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措施,妥善解决富余人员安置、企业资产划转、债务核定与处置、财税利益分配等问题,对大型企业跨省(区、市)重组后的改扩建等项目优先予以核准。落实好鼓励钢铁企业重组的税收政策。适时研究制定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条例。

  调整更新《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修订完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一是提高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以及炼铁、炼钢淘汰落后标准;二是修改国内钢铁产业集中度指标的考核范围和比重;三是增加节能减排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COD)排放、二氧化硫排放、烟粉尘排放、可燃气体回收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环保指标;四是明确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储量5000万吨以上铁矿资源,优先依法配置给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五是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准入门槛。

  尽快完善建筑领域工程建设标准体系,结合提高抗震标准,研究出台扩大工业厂房、公共建筑、商业设施等建筑物钢结构使用比例的规定,修改提高地震多发地区建筑物、重点工程、建筑物基础工程等用钢标准及设计规范。

  完善装备、汽车、造船、家电等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带动钢铁产品消费和产业升级。加强钢铁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适应和促进上下游及相关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鼓励和支持钢铁企业与相关领域用钢企业开展合作,实现协调发展。

  加大对钢铁重点骨干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环保、土地法律法规以及投资管理规定的项目,以及实施并购、重组、走出去、技术进步的企业,在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银行贷款、吸收私募股权投资等方面给予支持。防范大型骨干企业资金断链风险,必要时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违法违规建设、越权审批的项目和产能落后企业,继续实施融资限制等措施。

  进一步简化项目审批程序,完善信贷、外汇、财税、人员出入境等政策措施。提高境外资源开发企业准入条件。支持符合准入条件的重点骨干企业到境外开展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合作和对外并购。进一步加强境外资产的经营管理,切实防范和化解境外资产风险。扩大冶金设备出口信贷规模,带动设备物资出口。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支持钢铁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稳定高端产品出口份额。充分利用境外矿产资源权益投资专项资金、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和国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探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建立部门联合信息制度,适时向社会产业政策导向及项目核准、生产销售库存、产能利用、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污染排放、银行贷款情况等信息,切实加强信息共享,为企业投资决策、银行贷款、土地预审等提供信息指导。

  充分发挥行业协(商)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企业联合对外谈判,由钢铁协会组织用矿企业统一对外谈判,建立新的双赢定价机制。由钢铁协会会同相关商会协调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反倾销诉讼,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行业协(商)会要及时反映行业问题和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引导企业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在今年1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钢铁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之后,经过两个多月的酝酿,《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细则》在3月20日公诸于众。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钢铁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下游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钢铁产业Ⅲ页理成章地成为包括汽车产业在内的首批出台的调整振兴规划之一。

  这次调整主要是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我国钢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消费拉动大,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财政税收国防建设以及稳定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式发展所积累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比如产品创新能力不强、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布局不合理等。中国钢铁业的危机既与外部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有关,也与钢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关。下面通过研究与分析我国钢铁产业结构升级中遭遇到的发展瓶颈及其形成动因,在此基础上相应的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中国是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也是世界第一铁矿石进口大国,然而连续数年,在我国主要大型钢厂与国际主要铁矿石供应商的谈判中,中方无论如何努力,却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每次均以供方的提价而告终。虽然铁矿石大幅涨价从根本上讲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但除此之外,很多民营企业纷纷“出洋越海”组团去谈矿、买矿,也是国内铁矿石价格猛涨的“致命因素”之一。比如此次巴西淡水河谷公司(VALE)2008财年准备就两种铁矿石基准价格分别上涨65%和71%,宝钢还在谈判桌上与对方“周旋”之时,国内一些中小钢铁企业却率先同意了淡水河谷提出的价码,从而使谈判陷入了被动,在与对方的价格博弈中陷入困境,买卖双方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也被打破,丧失了议价话语权。

  造成这种议价博弈困顿局面的深层原因则是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过低,无法形成一股强大的话语权在谈判桌上占据主动位置。根据2007年世界各主要钢铁生产国产能排名前三位的钢铁生产企业的数据计算出的产业集中度,中国钢铁业的产业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太低。中国钢铁业由于产业集中度低,谈判代表的背后是分散发展的数以千计大小不同的钢铁企业,在议价博弈中难以给对手形成足够的压力,“店大欺客”的中国商业古训一览无遗。

  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有效途径是大力推进产业问优势企业的并购重组力度,但要实现并购后产业绩效的提高,我国钢铁产业面临的难题是由于中国的大型钢铁企业大部分还是国企,所以,有政府的意志参与重组也就变得顺理成章,这就使得重组带有强烈的政府色彩。此时,合并重组的力量来自于地方政府的利益本能和发展冲动,具体表现为省级政府主导下的指令性合并,重组的主要动机是规避外部兼并,建立进入障碍,保护地方利益,因而这不是真正市场意义上的重组,不符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企业集团,进行跨地区的联合重组”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国已查明铁矿资源储量607亿吨,采矿前景十分广阔。但“十五”期间,由于铁矿石价格低,开采成本高,国家没有特别重视建设铁矿石项目,“采矿不如买矿”成为主流声音。由于投资不足,国有地勘单位处境艰难,直接从事地质勘查的人员急剧萎缩。新探明和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明显减少,造成了我国自产铁矿石产量停滞不前。

  由于世界钢铁工业第二次高速增长,使得铁矿石等资源价格快速提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资源、铁矿石一半以上依靠进口的国家,钢铁企业竞争力受到了明显削弱。中国虽然矿石储量丰富,却品位较低,开采成本较高,这也进一步加剧了对铁矿石进口的依存度。

  提高中国钢铁业集中度的必由之路是中国核心钢铁企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并购重组,同时这也是加快在铁矿石谈判中达成供需力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支撑。要顺利实现并购重组,切实实现重组后钢铁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应注意以下几点:

  1.1钢铁产业重组要以市场化为导向。钢产量在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并不能说明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只有大力推进钢铁企业跨地区、跨省市、跨所有制的联合重组,才能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钢铁集团,提高全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宝钢集团与新疆八一钢铁集团在2007年元月签署资产重组协议,由此宝钢正式增资控股八一钢铁。这次并购是我国钢铁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跨地域并购,其创立的“政府推动+市场化运做”的并购新模式,使利益和风险共担,且易于操作,这一并购模式将成为国内钢铁业并购的标杆。

  1.2实现并购重组形式的多样化。根据国有资本在重组过程中的不同模式,并购重组形式也应该随之多元化。主要的形式包括有:(1)逐步推进,一般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先牌子,第二步是人事方面的统一;第三步才是实现资产方面的整合。后两步不用安排具体时间表。鞍钢和本钢成立鞍本集团就是采用这种形式实现重组。(2)股权整合,第一步是产权股权整合,若同省的几家钢铁公司同属省国资委,则可将目标企业的全部国有资产整体划归并购企业,下一步则是资产业务整合与企业改组改制。唐钢、宣钢和承钢三钢合一组建了钢公司即是采用了此种形式,他们同属河北省国资委。(3)三是直接实现多元化股权。即直接引入省外的民营钢铁企业,重组后的新集团股权结构一步就位。此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以换股、增发新股等方式筹集重组资金,包括实现整体上市也正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为了弱化对主要矿石供应商的过分依赖,我国大型钢厂应该开始投资国内及海外采矿业,谋求铁矿石开采的控制权,加大对外投资办矿或联合办矿的力度,通过投资控股或参股等多种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铁矿石、炼焦煤资源基地。当我们手中握有资源,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博弈力量对比自然也会倾向于我方。近年来,我国大型钢铁企业为打造“矿钢一体化”生产模式不断地进行着“尝试”。如鞍钢集团与澳大利亚企业合作,修建南、北两条铁路干线公里和澳卡杰港口,该项目是矿石运输、出口的配套工程;宝钢集团与澳大利亚矿业巨头FMG集团联手在西澳皮尔巴拉地区合资开发一块潜在目标为亿吨的磁铁矿资源矿山。

  2005年以来,铁矿石进口价格的飙升冲击着中国钢铁业的神经,让国内钢铁公司头痛;更让人不解的是:中国作为世界钢铁大国(产能居世界第一),却没有铁矿石的自主定价权,只能接受日本钢铁公司签定的合同价格。2005年2月22日,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澳大利亚力拓公司与日本新日铁公司达成协议,自4月1日起铁矿石国际合约价格将比上一年度上涨71.5%。鉴于日本钢铁企业在亚洲铁矿石进口定价中的垄断地位,世界第五大钢铁公司韩国浦项公司和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宝钢相继接受了这一天价涨幅。随后,世界第三大铁矿石供应商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BHP)趁火打劫,强硬要求其铁矿石离岸价上涨103%——114%。铁矿石价格的爆涨势必增加我国钢铁业的成本,虽然钢铁业可以将成本转移,但最终还是由下游制造业买单。这种不利的局面暴露了中国钢铁产业大发展中的若干问题。本文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问题:身为世界钢铁巨人的中国为什么只是铁矿石价格的接受者,而没有多大的议价能力?如何才能提高我国钢铁产业的议价能力?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理论,企业(或产业)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取决于双方侃价能力的强弱对比。侃价能力首先体现在产业的集中化程度上,如果供方产业的集中化程度比买方产业高,其在产品定价上将占优势地位。供应商在向零散的买主销售产品时,往往能够在价格、质量及交货期上施加相当的影响。另外,侃价能力也体现在有无替代品上。如果供方在向某产业销售中不必与替代品竞争,则可增强其侃价能力。

  从产业集中度方面来看,钢铁业处于劣势。世界铁矿石采矿业处于寡头垄断状态,前三大铁矿石生产企业垄断了目前世界铁矿石可贸易量的70%多,而世界钢铁业集中度则低得多。这就从总体上决定了钢铁业的弱侃价能力。从钢铁业内部情况来看,中国的钢铁业的侃价能力也与其地位不相匹配。自1996年中国钢铁产量首次突破亿吨以来,一直居于世界首位。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04年中国钢铁产量已经达到了2.67亿吨,是世界上唯一年产钢超过两亿吨的国家,2004年进口铁矿石2.08亿吨,比2003年猛增了6000万吨左右。预计2005年铁矿石的进口量将再增加4000万吨,达到2.48亿吨,进口依存度达到50%,中国消费了世界铁矿石增量的绝大部分。这么大的钢铁产量、这么大的进口量为何没有赋予中国钢铁业的强议价能力,甚至也没有获得亚洲铁矿石的定价权?主要原因是中国钢铁业太过分散。我国目前大小钢厂有几百家之多,分散程度很高,最大的宝钢产量接近2000万吨,但是其在国内市场当中占据的份额仍然不足10%。这种集中度不高的局面使中国钢铁行业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用同一个声音说话,谈判能力自然很弱。有进出口权的钢厂、贸易商各自为政,分散地向供应商报价,甚至主动哄抬价格,这就大大削弱了买方的议价能力。相反,日本钢铁业近年来发展走下坡路,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但却仍然主导着亚洲铁矿石的定价权,主要原因是日本钢铁业集中度高,只有几家竞争能力很强的大型钢厂,他们很容易形成联盟,增加谈判的能力,所以国外铁矿石企业也更愿意同他们进行谈判。

  铁矿石没有替代品。铁、钢是资源转化型产品,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必须依赖铁矿石资源,没有别的可以取代铁矿石,这也就加强了供方的议价能力。

  在铁矿石供方议价能力强及世界铁矿石供不应求的背景下,铁矿石涨价是必然的,但凭借我国钢铁业在世界钢铁业中的地位,也不应该只是被动的价格接受者的角色,如果采取一些恰当的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钢铁业的议价能力,近期BHP公司的让步就是很好的证明。

  首先,形成统一的矿石采购联盟可以提高我国钢铁业的议价能力。我国一年2亿多吨的钢铁产能,合在一起就能形成一个巨大的买方力量。全球铁矿石贸易有两个市场:一是通过长期供应合约建立的市场,主要的交易方是巴西淡水河谷等矿业巨头和各国一些规模较大的钢铁企业;另一个是现货市场,较小的铁矿石供应商和较小的钢铁企业以现货方式交易铁矿石,价格随行就市。现货市场更能反映供求关系,在铁矿石供应紧张的情况下,现货价格大大高于长期合约的价格。享受长期合约供应的钢铁企业可以获得优惠的价格,而我国钢铁公司只有宝钢等几家大钢铁企业纳入了长期合约市场,占绝大部分产能的众多小钢铁企业只能去现货市场抢夺铁矿石,一些中小贸易商看到有利可图,也纷纷挤入铁矿石贸易市场,造成我国铁矿石进口的猛增。2004年我国至少有1500万吨的铁矿石进口以后没有消耗掉。目前,全国积港铁矿石已经突破3700万吨,这些矿石有很大一部分是贸易商从印度进口的,囤积以待涨价,这就人为地加大了铁矿石供求紧张的状况。同时也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品位和质量比巴西、澳大利亚矿石低的印度矿石的进口价格居然高于前两者,这自然会刺激前者提价。目前我国政府也注意到了我国铁矿石进口的无序状况,开始整顿进口,如出台了新的铁矿石进口许可制度。同时,我国钢铁工业协会也出面协调国内钢铁企业,形成联盟,以宝钢为代表出面与必和必拓公司谈判,在国内钢铁企业空前的团结面前,必和必拓公司最终让步,放弃了加价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的议价潜力得到初步体现。如果能更好地协调,形成一股力量,我国钢铁工业的议价能力还能得到更大的提高。

  其次,进行后向整合、打入上游供应链也是提高我国钢铁工业议价能力的有效途径。日本钢铁企业只所以能至今主导亚洲铁矿石进口定价权,与他们较早介入上游铁矿石资源、与供应商形成密切合作关系分不开的。我国钢铁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前些年已开始寻求参股国外铁矿石资源,目前更加大了向上游渗透的力度。宝钢集团几年前就在秘鲁买断了当地的铁矿资源;去年又在巴西与世界三大铁矿石巨头之一的淡水河谷共同建立钢厂,以利用当地的铁矿资源;2004年3月武钢、唐钢、马钢和沙钢,与世界最大的矿产企业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联合宣布成立合营企业,联合经营Jimblebar铁矿山,中国四大钢铁企业各持有Jimblebar矿山10%的股份。这一系列的海外采矿行动,已经使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中,有21%来自于中国钢铁企业在海外参股的矿山。但总的来讲,这种后向整合的力度还不够,无法对供应商产生足够的威慑,难以获得真正的控制力。目前,国内钢铁企业已开始谋求对海外铁矿资源的控制权。如2004年4月2日,中钢集团联合国内几家大型企业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拟以20亿美元投资澳大利亚铁矿,并拥有控股权。虽然目前投资铁矿比以前贵了许多,但这有利于稳定海外矿石资源供应,对进口依存度已达50%的我国钢铁工业而言,也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

  最后,我国钢铁工业需要加快整合,以提高集中度,提升议价能力。目前我国钢铁企业数量众多,但具有世界级竞争力的大钢铁企业很少,而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小钢铁企业众多,它们产品档次低,效率低,浪费资源,环境污染严重,仅靠市场自身的力量进行产业整合将比较漫长,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去调控。新钢铁产业政策的出台将会抬高钢铁业的进入门槛,推动钢铁企业的优胜劣汰,加速钢铁行业的整合,从而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地位和议价能力。

  1.闫鹏飞,熊靓.中日争夺铁矿石定价主导权.中国科技财富,2005(4)

  2.姚峰.铁矿石价格暴涨探源:恶性循环链.21世纪经济报道,2005-4-11

  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以改善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以节能降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为前提,培育发展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业格局,大力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我市钢铁产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加强政府产业政策引导,一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坚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平等协商、政府推动的基本原则。

  改造升级与淘汰落后并重。不淘汰落后,二改造升级与淘汰落后相结合。淘汰落后是改造升级的前提。不允许改造升级,不改造升级也必须淘汰落后,确保顺利实现优胜劣汰。

  整合现有资源,三控制增量与优化存量相结合。遵循“等量置换”和“减量置换”原则。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联合重组,严格控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建立有助于钢铁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避免再度出现反弹。

  土地、资金等政策上给予支持;对于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四政策激励与政策约束相结合。对于积极参加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钢铁企业。又不参加改造提升或兼并重组的钢铁企业,将采用政策“倒逼”机制,使其退出钢铁行业。

  结合具体情况,五统筹规划与差异化发展相结合。按照总体规划。实施改造提升、兼并重组、村企共建、仓储物流、改善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等各种形式的调整和改造,培育多元化的钢铁产业发展新格局。

  明确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2012年年底前淘汰钢铁企业50户,根据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600万吨,全面淘汰以下落后工艺设备:

  炼铁工序:400m3及以下炼铁高炉铸造铁企业除外200m3及以下铸铁高炉属配套“短流程”铸造工艺的淘汰100m3及以下铸铁高炉200m3及以下铁合金高炉。

  炼钢工序:用于地条钢、普碳钢、不锈钢冶炼的工频和中频感应炉;化铁炼钢;30吨及以下转炉不含铁合金转炉30吨及以下电炉不含机械铸造电炉

  推广强度400兆帕及以上钢筋,加快淘汰强度335兆帕以下热轧带肋钢筋。促进建筑钢材升级换代。

  改造升级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标准要求,1.重点支持连铸连轧企业淘汰现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中频感应炉、30吨及以下电炉、30吨及以下转炉等落后装备。并符合工艺路线要求的大型炼钢转炉、电弧炉匹配LF钢包精炼炉VD真空脱碳炉VOD真空吹氧脱碳炉RH精炼等工艺装备,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产品标准。

  调整工艺路线铸铁高炉企业按国家工信部要求。由普通号铁向锻铸件转化,并争取国家相关产业认证,引导铸造生铁冶炼企业通过改造实现“短流程”并逐步向铸造、机加一体化方向发展。

  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

  征地1500亩。淘汰现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炼铁高炉,3.重点支持辽钢公司整体搬迁改造。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不新增产能的前提下,新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标准的大型炼铁高炉,同步配套煤粉喷吹装置、除尘装置、余压发电装置,并确保能耗、水耗达标;新上60吨以上炼钢转炉,同步配套LF精炼炉及煤气回收、除尘装置;新上200m2以上烧结机、6000m3制氧、球团等工艺装备。主导产品为高速重载铁路用钢,低铁损、高磁感硅钢,耐腐蚀、耐磨损的优质特种钢材及大型铸件和高速线亿元的大型钢铁企业。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核准此项目。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将全市具备冶炼能力的钢铁企业集团减少到1至2户。

  构建各种类型的村企联合体或钢铁企业集团。重点鼓励市轧钢厂在现有村企共建的基础上,三积极鼓励村企共建。鼓励钢铁企业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丰富内涵、巩固提高。积极鼓励以新澎辉公司为龙头,总投资15亿元,整合刘二堡镇西地村、喇叭屯村、河南村800至1200亩土地,由新澎辉公司为2000户村民共7300人出资6000万元入股,新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标准的大型炼铁高炉,同步配套60吨炼钢转炉及LF精炼炉,生产市场所需的优质钢材及棒材、大型铸件和高速线亿元的村企共建钢铁企业集团。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或核准此项目。十二五”末,培育2至3个村企共建的典型范例。

  优化产业布局,四务实推进兼并重组。积极推动钢铁企业通过联合重组或兼并重组。实现各种资源向优势区域、优势企业集中,促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做强做大优势钢铁企业。

  培育几个规模效益居钢铁行业前列的民营企业集团。1.鼓励县、灯塔市、弓长岭区等有关大型采选矿企业和大型钢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对现有钢铁企业开展跨区域、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

  优势互补。重点引导采选企业、冶炼企业、轧钢企业进行联合重组,2.引导上下游企业纵向联合重组。组建几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引导铸件、锻造、机加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组建几个大型铸锻一体化企业集团。

  统一管理、统一标牌、统一原材料采购、统一营销网络、统一质量检测,3.鼓励同类型企业横向联合重组。以9个生产许可证、17条生产线户大型连铸连轧企业集团,通过企业集团化推进产业集群化。首先推进以市轧钢厂为龙头,整合宝源、新东方、县新群钢厂等3至4户钢铁企业,成立前杜钢铁联合企业集团,然后在全市钢铁企业推广。

  以产品生产许可证为纽带,1.打造精品建材基地。以市轧钢厂、新澎辉、新达、华信特钢等骨干企业为龙头。集聚20家轧钢企业;以通达建材、新宇钢丝绳厂为龙头,集聚10家新型建材企业。组织30家企业共同开发生产新型特种建筑钢材。

  积极引导轧钢、铸钢企业转向型材加工,2.打造型材加工基地。重点支持以宏昌重工、腾龙冷轧等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工字钢、角钢、槽钢、轻轨、履带板、翼圆板等热型材和方形管、矩形管等冷弯型材,最终集聚20家型材加工企业。

  积极引导炼铁、铸钢企业进行技术改造,3.打造铸锻机加基地。依托新风精密铸造、兴宇锻造、鑫合锻造等一批骨干企业。生产为发电装备、矿山机械、汽车制造、数控机床等大型成套设备配套的零部件产品,集聚相关企业50家左右。

  结合淘汰落后产能和提升工艺装备水平,1.充分利用上游丰富的铁矿资源及下游千万吨的钢材加工能力。改造、整合现有钢铁冶炼企业,形成完整的铁矿采选和冶炼产业链条。

  着力打造废钢统一采购、分类、剪切、配送及物流服务产业链条,2.筹建废钢集散中心。按照专业化分工合作的要求,为轧铸钢企业提供配套服务。

  组长由副市长吕有宏担任,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市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领导小组。副组长由县县长胡异冲、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任杨绪彪担任,成员单位由县、灯塔市、弓长岭区、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保局、市安全生产煤管局、市物价局、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电业局、银监局等相关部门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有关县市区和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全市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正确处理速度与效益、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扎扎实实抓好组织实施。

  引导和鼓励钢铁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二支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充分重视和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与应用,开展共性、关键、平台技术攻关。遵循“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原则,支持钢铁骨干企业搬迁改造或工艺装备升级改造,支持实施兼并重组的钢铁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开展综合利用,推进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等有利于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提高产品质量等升级改造,形成钢铁企业集团产能集约化、产品差异化。对主要设备工艺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又不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钢铁企业,不允许继续生产经营,并将按照淘汰落后产能政策处理,采取限制供电、吊销证照等措施,促其退出钢铁行业。

  落实国家有关土地使用、差别电价、税收征管政策,三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和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根据国家工信部公布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结合实际,制定我市淘汰落后企业和产能名单;按照工信部制定的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规范全市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研究提出实行差别化电价的企业名单,采取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手段,推动企业落后产能淘汰和企业技术进步;积极争取国家淘汰落后奖励资金,并与淘汰落后产能企业挂钩。

  支持引进国内大型钢铁企业建设钢铁深加工项目,四鼓励兼并重组和村企共建。按照市场化运作、村企自愿、政府引导的原则。鼓励钢铁企业开展联合重组、兼并重组和村企共建。

  开展横向联合重组或兼并重组,2.鼓励连铸连轧企业以产品生产许可证为纽带。同时进行工艺设备改造升级。

  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活力。对于上述各种形式的重组或共建,3.鼓励钢铁企业与所在周边乡村实施村企共建。技术改造资金、节能减排资金、投资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土地供给、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

  不允许其落后产能就地改造,对于具备重组条件不积极参与重组的钢铁企业。并采取收缩信贷、限制供电等措施,促其退出钢铁行业。

  为钢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2.钢铁产业园区加快公共研发和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

  创名牌商标。对于联合重组和兼并重组企业,3.鼓励钢铁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实现“五统一”基础上,重点支持公共研发和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省财政按核定后项目投资总额的1/3给予资金补助,市、县两级分别配套资金1/3对于获得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证,获得国家、省级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的钢铁企业,市、县两级财政将根据有关规定给予资金支持。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钢铁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规划期为20**—20**年。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居世界第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产业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年均增长21.1%。20**年,粗钢产量达到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38%,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直接出口折合粗钢6000万吨,占世界钢铁贸易量的15%。20**年,规模以上钢铁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936亿元,占全国GDP的4%,实现利润2436亿元,占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9%,直接从事钢铁生产的就业人数358万。钢铁产品基本满足国内需要,部分关键品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钢铁产业有力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钢铁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是盲目投资严重,产能总量过剩。截至20**年底,我国粗钢产能超出实际需求约1亿吨。二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生产技术、高端产品研发和应用还主要依靠引进和模仿,一些高档关键品种钢材仍需大量进口,消费结构处于中低档水平。三是产业布局不合理,大部分钢铁企业分布在内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受到环境容量、水资源、运输条件、能源供应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四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国内铁矿资源禀赋低,自给率不足50%。六是流通秩序混乱。钢铁产品经销商超过15万家,投机经营倾向较重。

  20**年下半年以来,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扩散和蔓延,我国钢铁产业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了产需陡势下滑、价格急剧下跌、企业经营困难、全行业亏损的局面,钢铁产业稳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应当看到,钢铁产业在经历了长期粗放型扩张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内需潜力巨大,钢铁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制定实施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促进钢铁产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企业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加快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

  1.应对危机与振兴产业相结合。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着力解决钢铁产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保先进生产力,保重点骨干企业,保关键品种,保市场稳定,促进产业平稳发展,又要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加快钢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2.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相结合。按照沿海、沿江、内陆科学合理布局和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要求,结合淘汰落后、企业重组和城市钢厂搬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调整优化产业布局。

  3.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培育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

  4.企业重组与体制创新相结合。通过体制创新,努力消除影响企业重组的财税利益分配、资产划拨、债务核定和处置等体制性障碍,为推动钢铁企业集团化发展和实现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创造良好的环境。

  5.内需为主与全球配置相结合。坚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