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对我国钢铁工业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

2023-08-30 阅读次数:

  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有关资料显示,今年1~7月份我国钢产量已达到1.0亿吨,有关人士预测,照此下去,保守估计全年钢产总量也将超过1.70亿吨,继续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与骄人的钢产量形成鲜明对照的却是钢铁行业利润的不理想。中国钢铁工业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国内一些企业的“短视症”和国内钢铁行业粗放经营的本质。我们解读中国钢铁的喜与忧,目的是引导大家以开放的思维、战略的眼光来研究中国钢产量发展空间,从而认识当务之急是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使钢铁行业真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立足于世界钢铁强国之林。钢铁行业有了竞争力,自然就有了合理的产量发展空间。

  近10年来,我国钢产量呈加速增长态势。1991年全国产钢7100万吨,2001年增长到1.53亿吨,年均增长8%。其中1991年至1996年增长7.3%,1997年至2001年达到8.7%。今年1-7月份,全国钢产量猛增到1.0亿吨,增速高达21.9%;预计全年将突破1.75亿吨,创世界单个国家年产钢最高纪录。

  第一,生产管理水平提高。10年前,我国钢铁行业经营管理比较粗放,工序能耗高,环境污染重,跑冒滴漏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如线元时,仍有钢铁企业亏损。10年间,邯钢以“模拟市场核算”为突破口,创造了“邯钢经验”。国务院号召在全国范围开展“学邯钢、降成本”活动,向管理要效益。经过了3~5年的努力,我国钢铁企业改变了长期存在的经营管理粗放状态,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一批企业变成了花园式企业。

  第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在我国钢产量达到一定规模、生产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后,钢铁工业结构不合理问题逐步显现。1994年国办转发了国家经贸委、原冶金部《关于促进钢铁工业持续发展的意见》,开展了对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提高高附加值钢材产品产量,加快发展连铸,加强宏观调控,搞好总量平衡等工作。1998年,国家经贸委将钢铁行业作为工业系统结构调整的重点和试点,会同原冶金部制定了《关于加快我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意见》并发布实施。几年来,我国大中型骨干钢铁企业瞄准世界先进企业装备水平,以提高工艺装备水平和高附加值产品产量为主攻目标,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大中型企业的工艺结构、产品结构明显改善,产品质量迅速提高,连铸比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能耗与发达国家差距缩小,在一些领域已经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开始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过渡,初步具备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第三,技术进步加快。如积极采用高炉喷煤、高炉压差发电、转炉溅渣护炉技术、炉外精炼、降低重油和天然气高价能源消耗比例、蓄热式钢坯加热炉等技术。由于技术进步快,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同时,由于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设备投资减少,建设周期缩短,节约了大量投资。

  第四,淘汰落后取得一定成效。2001年淘汰了平炉炼钢,在淘汰小炼钢炉和落后轧机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另外,还加大了淘汰化铁炼钢力度。与此同时,各地认真贯彻国办转发的国家经贸委《关于清理整顿小钢铁厂的意见》,对一批小钢铁厂实施了关停。

  一是钢产量增长速度越来越快。1996年我国钢产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后,产量增长速度不但没有减缓,反而越来越快。1997年至2000年,我国钢产量增长速度分别为7%、7.5%、12.7%和8.6%,2001年达18.9%。今年前7个月钢产量突破1.0亿吨,增长21.9%,增产钢1800万吨。从地区增产情况看,2001年有7个省钢产量比1996年增长近一倍或一倍以上,其中增产最多的四个省增产钢2000万吨。从企业情况分析,中小企业增长快于重点企业。在对1999年全国钢产量摸底时,65户重点钢铁企业产钢1.15亿吨,225户中小型企业产钢941万吨,其中应该关停的103户小钢铁厂产钢341万吨。到2001年,原口径重点企业产钢1.37亿吨,增长20%,中小企业产钢1600万吨,增长70%。

  二是增产的品种结构不合理。最突出的是线材、小型材、钢带三个长线%和无缝管49.7%的增长速度,主要是中小企业重复建设造成的。另外,用地条钢轧制的大量假冒伪劣钢材,既给人民生命财产构成严重隐患,又浪费掉大量优质废钢资源。

  三是大中型企业仍受比较严重的冲击。宝钢、鞍钢、武钢等企业以板材生产为主,但在技术、管理和经验等方面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国际竞争力较弱;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建筑用材生产方面技术和管理虽然成熟,但难以和人工成本很低的民营企业竞争。所以,大中型企业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

  四是特钢企业生产经营困难。2001年,重点钢铁企业中,亏损的基本都是特钢企业。全年特钢企业亏损额高达4.3亿元,占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额的83%。

  五是铁矿石自给水平连年下降。随着我国钢产量的逐年增加和铁矿生产能力的萎缩,我国铁矿石供应缺口越来越大,只能靠进口补充。1996年进口4387万吨,2001年猛增到9230万吨,今年将突破1亿吨大关。进口铁矿石快速增长,港口卸货和铁路转运能力不适应,产生了严重的压港现象。

  利益驱动是钢产量快速增长的内因。在外部因素方面,一是我国钢铁工业经过多年发展,管理和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线材和螺纹钢两大品种,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在钢材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仍有较大的利润空间;二是钢材市场需求旺盛,如2001年我国产钢1.53亿吨,净进口坯材折合钢1900万吨,表观消费相当于1.72亿吨钢水平,比2000年增加3300万吨,导致部分地区和企业对钢材市场盲目乐观,不断扩大生产能力;三是宏观调控乏力,失去了对微观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由于这三个外因的存在,使钢产量扩张的动机变为现实。

  从宏观管理分析,在钢铁行业开展总量控制,国有大企业带头限产,改善了供求关系,钢材价格提高,国内外市场价格差距拉大,一些濒临破产的小企业死而复生,获取经济效益后继续扩大生产能力。许多大型企业为限产提前进行了大修,投产后因设备作业率提高,产量增加。列入关停名单的企业由于关停政策不到位,短期停产后受经济利益驱动又死灰复燃。

  从企业管理和技术进步分析,由于高炉和转炉利用系数大幅度提高,2001年全国同等设备平均产量比1996年增长35%,固定费用相应下降。十年前建设一条年产30万吨线亿元以上,建设周期至少三年。现在建设一条年产60万吨同样产品的生产线亿元,一年投产,成本大幅度下降。

  从地区分布分析,产钢大省由于管理和技术积累丰厚,技术经济指标高,生产成本低,利润空间大,产量增长较快;产钢较少省份则以人均钢占有量低,生产规模较小为由,为达到合理生产规模,创造条件增产。

  从钢材品种分析,我国建筑用材生产经验丰富,装备配套完善,生产成本较低,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而冷轧薄板、无缝管等方面经验积累少,重复建设相对较少。

  从工资构成分析,国有老企业人员多,工资占总成本比重大,为降低成本,企业利用原有基础增加产量,增产部分除增支原料费用外,其余增支较少,新增销售收入中利润达一半以上。新建的民营企业虽然新增固定资产较多,但由于以高薪从国有大中型企业聘请管理和技术人才,等于帮助其完成了管理和技术积累,加上使用的工人数量少,没有社会负担等,工资总成本很低,在市场上靠低价竞销,获取高额利润。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浪费。无论投资者的资金构成如何,也无论投资项目是否经过合法审批,只要增加了对社会没有用处的生产能力,造成先进生产力的闲置,就是重复建设项目,就是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是部分产品供大于求。按目前发展态势,几年内将有一批钢材品种供大于求。特别是低附加值钢材增长过快,供求关系失衡,导致恶性竞争,部分企业将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由于工艺的成熟,各企业在生产手段方面没有大的区别,只是人工成本差距大,国有企业因工资成本高将受严重冲击。一旦国有企业破产,既增加社会安定团结的隐患,也增加国家财政的巨额负担。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情况下,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以开放的思维方式研究我国钢产量发展空间。前提条件是我国钢铁企业必须有竞争力,否则即便是国内有需求,但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情况下也无法立足。另外,要从两个不同的思路来研究市场。一个是潜在市场。我国人口多,基础设施较差,人均钢材消费积累量低,决定了消费的潜力也大。例如在住房方面,如果让城市危房住户和乡村居民达到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砖混、钢混楼的水平,可消费钢材10亿吨以上。但潜在的市场只有战略上的意义,不具备现实意义。另一个是现实市场,市场需求量既不由钢铁企业的生产能力说了算,也不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数量说了算,而是由用户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说了算。

  近几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很快,1996年为2.3万亿元,2001年增加到3.7万亿元。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了固定资产投资,也拉动了钢材的需求。但必须清醒地看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在大中城市进行的危房改造不会永远实施下去,一旦拉动钢材消费的政策淡出,某些品种的钢材生产能力将出现过剩。

  在生产领域,如果我国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家电制造方面有大的发展,并且能逐步扩展国际市场空间,将拉动我国的板管类钢材市场需求,钢材消费潜力很大。

  钢材的消费市场空间是变化的,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有钢材消费欲望的农民群体收入的提高,我国钢材消费还会有较大的增长。至于我国钢产量今后的发展空间,是由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基本国情决定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历虽有一定参考作用,但不能照搬。因此,现在要求准确确定这个空间是不可能的。只要我国钢产量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钢铁企业间能够开展有序竞争,且生产的外部条件有保证,就是合理的钢产量发展空间。

  一是不再建设新的钢铁企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今后似无必要再建设新的钢铁企业,即便需要增加钢生产能力,也应通过技术改造理顺现有企业生产流程、盘活存量资产,提高技术经济指标来实现,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优势,走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路子,避免重复建设。

  二是研究利用法律法规、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通过加强执法,严肃查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建设项目;研究对钢铁行业实行投资方向调节税的可行性,对于需要增加占用国家矿产、运输等紧张资源的,还应考虑征收矿山发展基金及港口、公路和铁路建设基金,由中央政府统筹考虑用于钢铁企业外部条件建设。

  三是加快结构调整步伐。继续调整产品结构,大中型企业要继续围绕我国不能生产或生产能力不足的钢材品种进行技术改造,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通过企业重组,合理配置现有生产能力,减少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