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问题及调整对策

2023-07-29 阅读次数:

  [摘要]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通过分析1995~2010年我国钢铁工业大量分企业时间序列数据,从多个角度剖析了中国钢铁工业的现状、问题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近些年,尤其是2003年以来,随着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建筑、机械、汽车制造、造船、铁道等钢铁消耗较大行业快速发展,我国钢铁工业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建国以来,我国钢铁工业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发展过程。1953年,我国粗钢、钢材、生铁产量仅为177万吨、147万吨、223万吨,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产量才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钢铁工业进入迅猛发展时期。生铁1995年突破1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粗钢1996年突破1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钢材1998年突破1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2009年已接近7亿吨。

  2002~2009年我国钢及钢材年均增速超过20%,年均增长速度较高的为大型型钢、中小型型钢、特厚板等,均超过了18%。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粗钢、钢材、生铁、铁矿石原矿量、铁合金产量分别为56784万吨、69244万吨、54375万吨、88017万吨和2209万吨。粗钢、生铁产量分别占全球的46.7%、60.5%,均居世界第一。

  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粗钢产量超过2000万吨的地区依次为河北、江苏、山东、辽宁、山西、河南、天津、上海,占全国的2/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3,其中河北产量超过1.35亿吨,占全国的比重接近1/4。钢材产量超过4000万吨的地区依次为河北、江苏、山东、辽宁、天津,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河北超过1.5亿吨,所占比重超过1/5。生铁产量超过3000万吨的地区依次为河北、山东、辽宁、江苏、山西,占全国产量的4/7,其中河北超过1.3亿吨,占全国产量的比重接近1/5。铁矿石原矿量产量超过2500万吨的地区依次为河北、辽宁、四川、内蒙、山西、安徽,占全国产量的八成以上,其中河北超过3.5亿吨,辽宁超过1.3亿吨。铁合金产量超过200万吨的地区依次为内蒙、广西、湖南、贵州、四川,占全国近六成的产量。

  河北、江苏、辽宁、山东集中了全国主要的钢铁生产能力,尤其是河北,主要钢铁品种的发展速度和产量均居各地区前列。

  2010年7月底,规模以上粗钢和生铁生产企业分别有511家和639家,与1995年相比,减少了265家和146家;钢材、铁合金、铁矿石企业分别有3214家、1377家、1428家,比1995年增加了1738家、568家、1001家。

  铁矿石是钢铁工业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2009年我国进口铁矿石3.83亿吨,钢铁工业对进口矿的依存度已高达74.5%。由于国内铁矿石产量增速低于生铁,且品位较低,如果钢铁工业保持目前增速,我国钢铁工业对国际铁矿石市场的依赖将进一步提高。

  由于钢铁企业数量过多,在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难以统一立场,我国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屡遭重挫。同时,目前我国钢铁产能过剩制约了钢铁产品价格的同步上升,导致我国钢铁工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钢铁工业总量不断扩张,钢铁企业在各地不断增加,有的地区已达上百家。截止2010年7月底,钢铁生产企业的地区分布状况如下:河北、辽宁、江苏,分别有83、47、46家粗钢企业;浙江、江苏、河北,分别有544、446、365家钢材企业;河北、山西、湖南,分别有92、88、49家生铁企业;河北、辽宁、内蒙,分别有289、223、155家铁矿石企业;湖南、四川、广西,分别有228、152、148家铁合金企业。

  2009年与1995年相比,不同规模企业数量及产量比重变化如下:1000万吨以上企业从无到有,已达8家,数量比重占1.6%,产量比重为19.8%。500~1000万吨企业从4家增加到19家,数量比重由0.5%提高到3.7%,产量比重由31.6%下降到21.9%。300~500万吨企业从1家增加到27家,数量比重由0.1%提高到5.3%,产量比重由3.5%提高到18.1%。100~300万吨企业从15家增加到91家,数量比重由1.9%提高到17.8%,产量比重由30.3%下降到29.5%。100万吨以下企业从756家减少到365家,数量比重由97.4%降低到71.6%,产量比重由34.6%下降到10.7%。

  2009年与1995年相比,不同生产规模炼铁企业数量及产量比重变化情况如下:1000万吨以上企业从无到有,已达8家,数量比重占1.1%,产量比重为19.7%。500~1000万吨企业从4家增加到18家,数量比重由0.5%提高到2.5%,产量比重由31.1%下降到21.9%。300~500万吨企业从4家增加到22家,数量比重由0.5%提高到3.1%,产量比重由13.6%提高到15.2%。100~300万吨企业从11家增加到81家,数量比重由1.4%提高到11.4%,产量比重由18.6%提高到28.1%。100万吨以下企业从766家减少到580家,数量比重由97.6%降低到81.8%,产量比重由36.7%下降到15.1%。

  2009年与1995年相比,钢材企业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数量及产量比重变化情况如下:800万吨以上企业从无到有,达10家,占0.3%。500~800万吨企业从2家增加到14家,数量比重由0.1%提高到0.5%,产量比重由13.6%下降到12.5%。300~500万吨企业由2家增加到30家,数量比重由0.1%提高到1.0%,产量比重由10.9%提高到15.3%。100~300万吨企业从12家增加到88家,数量比重由0.8% 提高到2.8%,产量比重由22.6%提高到23.2%。50~100万吨企业从18家增加到93家,数量比重由1.2%提高到3.0%,产量比重由14.5%下降到9.6%。10~50万吨企业从82家增加到460家,数量比重由5.6%增加到14.9%,产量比重由22.0%下降到14.1%。10万吨以下企业从1360家增加到2400家,数量比重由92.1%下降到77.5%,产量比重由16.5%下降到7.1%。

  尽管10万吨以下企业数量的比重明显下降。但如果考虑各规模水平的钢、钢材、生铁的产量结构,则可以发现我国钢铁工业存在着规模效应递减的问题,同时在100~300万吨存在中间水平的瓶颈区域,300~500万吨则是另一个产业规模升级的障碍,中国钢铁工业要想突破这两个阻力,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仍然任重而道远。

  钢铁工业各地区企业平均规模水平差异很大,河北等地区尽管总量居前,但由于生产企业数量过多,平均规模相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对较小。

  从企业平均生铁、钢及钢材复合平均生产规模水平来看,(复合平均生产规模=(生铁产量+粗钢产量+钢材产量)/(生铁企业数+粗钢企业数+钢材企业数)),上海名列第一,其次是河北和甘肃。这说明上海钢铁工业发展具有较好的质量和水平,而产量第一的河北与上海相比,差距为1.7倍。从生铁、粗钢、钢材的企业数量、产量来看,河北都占据首位,其次是辽宁、江苏和山东,搞好这四个地区的钢铁工业结构调整,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全国钢铁工业的整体优化和产业升级。

  通过计算国际通用的集中度赫芬达尔指数(简称H指数),发现1995年到2010年,生铁、粗钢由分散竞争型(200≤ H

  (1)企业数量过多是导致产业集中度低的基本原因。由于我国对钢铁产品需求高企不下,钢铁行业利润攀升,小钢铁厂大量增加。中国钢铁工业尚处于分散的生产模式,而世界主要钢铁生产国大多是极高寡头垄断型。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对资源的吞噬使用将成为推倒中国钢铁工业的硬伤。

  (2)市场准入法规有待健全,已有法规执行不力,是导致市场无序竞争的政策原因。由于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各地各自为战,缺乏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3)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没有建立是导致投资盲动的市场原因。未建立环境跟踪机制、投资失败负责机制,没有将税收和对环境资源的消耗水平联系起来,各种资本竞相追逐短期、局部利益,最终导致多方利益受损。

  (一)钢铁工业必须向规模扩张适度、发展速度均衡、地区分布统筹协调的方向发展。要以资源的可承载力为依托,以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专业化水平提升、集中度稳步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提高为目的,实现可持续、有限度的发展,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现在世界近一半的钢铁产能分布在中国,这一比例不应继续扩大,否则在将来钢铁产品需求降低、景气下降的经济周期到来之时,将造成我国金融、投资、信贷、资源的风险放大,导致经济动荡。

  (二)限制初级钢铁产品出口,鼓励深加工产品出口。钢铁是高耗能、高耗水产品。近几年,我国已由钢材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大量初级钢铁产品出口的实质是:我们高价购买铁矿石,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补贴了被出口国。限制和减少初级钢铁产品出口,一可以减少钢铁产品产量,从而降低对进口铁矿石的依赖度;二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可以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我们需要出口的是经过深加工的制成品,如汽车、船舶、家电、机电设备等,从高层次上消化和利用过剩的钢铁产能。

  (三)科学制定产品结构调整政策,降低铁矿石进口依存度。不同的钢铁产品,结构和规模调整的出发点不同。对于生铁、粗钢、钢材应当分别立足于60万吨、100万吨、15万吨以下生产规模企业生产能力的调整。

  淘汰10%左右的小型钢铁企业的产能,将拉动我国钢铁工业集中度水平提升1~2个百分点,如果不再增加产能和产量,对国际铁矿石的需求将减少20%左右,这将导致国外铁矿石生产一定程度的过剩,必将带来价格的下降,从而改善我国钢铁工业的赢利状况和生存环境。

  (四)打破地区分割和地方保护,加快跨地区产业重组进程。国家应对各地区钢铁工业发展进行统一协调,做到互相补充、有所取舍,努力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现象进一步恶化和蔓延。建立企业淘汰机制,加快不同地区之间的企业重组步伐,打破地区分割,本着企业自愿、优势互补的原则,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各地的钢铁能力,建立跨地区钢铁产业集群,促进钢铁工业健康、有序发展。

  (五)存量调整是振兴钢铁工业的主旋律。由于我国钢铁工业目前还存在大量低效率、高污染、高能耗的小型生产企业。有关部门制定了有关规模准入的政策,实际实行起来,有可能造成进一步的生产过剩。改造不应当做为现阶段钢铁工业调整的重点。

  现阶段,调整钢铁工业生产过剩,应立足存量,避免和减少增量。从供需来看,钢铁行业的振兴,需要在结构调整和重组、兼并以及淘汰落后产能方面下功夫,应把存量调整作为钢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主旋律。

  [2]本文分析的数据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独立核算法人企业的月度统计的历年年末统计数据以及年度统计数据。本报告时间跨度为1995到2010年1~7月(不包括1996、1997、1998三年,没有相关企业数据)。由于1995年重庆尚未从四川分离,为了数据的可比,1999年到2010年1~7月四川、重庆的数据统一合并为四川。

  [3]钢铁工业对进口矿的依存度的计算方法,总的原则是按照进口矿的品位为64.5%,折算成进口矿生铁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的产量,按照进口矿生铁产量占全部生铁产量的比重计算。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 [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