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钢铁工业论文十篇

2023-07-25 阅读次数: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经济和实现现代化成为全党的工作中心。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再次凸显出来。中央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一方面,将钢铁工业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排头兵,积极推进钢铁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另一方面则通过对外开放,积极支持钢铁工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钢铁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粗钢产量由1978年的3178万吨发展到1992年的8093万吨。(一)改革开放思想指导下的钢铁工业发展实践如前所述,长期以来钢铁工业都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但也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和薄弱环节,尤其是1977年中国掀起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后,产品供求缺口更大,不得不大量依靠进口弥补。例如,1978年从国外进口钢材830.5万吨,比1977年钢材进口增长65%,进口钢材相当于当年国内产量的37.6%。因此,发展钢铁工业首当其冲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关于如何发展钢铁工业,早在1978年9月18日在听取鞍山市委负责人汇报时就讲到:“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义。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我们要有这个雄心壮志。”[7](P129)1978年10月11日,在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时再次讲到:“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7](P136)实行制度和技术上的双重改革,成为新时期指导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思想。钢铁企业初期的改革主要体现在“放权让利”上。到1992年,全国县属以上全民所有制钢铁企业90%以上都实行了承包,上海、河北、山东、湖南、江西、四川等省、市、冶金厅(局)也相继实行行业总承包。1993年,钢铁企业正式执行《钢铁产品价格放开的改革方案》,规定钢材产品中除国防军工、农业、农田水利(含救灾)以及部分铁路专用材仍执行国家计划价和指导价外,其余93%的钢材价格全部放开[2](P133)。此举标志钢铁工业价格双轨制的结束。随之进行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增强其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改革。通过改革权力过于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增强了钢铁企业发展的活力。(二)以宝钢建设为标志,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利用国外铁矿石资源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采用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对于加快实现冶金工业现代化、加快钢铁工业发展速度具有重要意义。一贯积极支持钢铁工业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1978年,于5月会见马达加斯加民主共和国政府经济贸易代表和10月会见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新闻代表团时都提到:“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7](P111、133)新时期,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思想的指导下,钢铁工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速了钢铁工业现代化的进程。其中,宝钢的建设为最典型的代表。1978年3月11日国务院同意计委、建委、经委、上海市、冶金部《关于上海新建钢铁厂的厂址选择、建设规模和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决定从日本引进成套设备,在上海宝山县新建钢铁厂。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引进项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钢铁工业同国外进行技术经济合作的最大工程,受到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1979年7月21日,在上海考察时说:“宝钢工程,第一要干,第二要保证干好。”;9月,再次指出:“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8](P538)陈云在上海调查时也讲到:“宝钢在四化当中是第一个大项目,要做出榜样。要协力同心,把宝钢搞好。”关于宝钢二期工程的建设,1984年2月15日,视察正在建设中的上海宝山钢铁总厂时指出:“宝钢二期工程肯定要上。”并题词:“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有善于创新。”在视察宝钢主要原料码头时进一步指出:“我们要把日本的技术都学过来。”[9](P961)从1978年至1994年,中国钢铁工业扩大了对外交流,除宝钢外,还引进矿山、冶炼、加工等先进技术和设备600余项,连同宝钢用汇达100亿美元,大大超过改革前30年的总和[2](P142)。在建设宝钢的同时,首钢、上钢、鞍钢、邯钢等一大批大中型钢铁企业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既吸收了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又结合中国的国情,在引进中吸收、创新,从而使中国的钢铁生产技术进入了积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新时期,对加快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曾任国家体改委主任的陈锦华说:“宝钢的建成,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世界级钢铁联合企业,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种模式,带动了中国钢铁工业做大做强,在世界上提升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水平和竞争力。”钢铁工业后三十年比前三十年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得益于改革开发,在这个变化中,宝钢起了一种示范榜样作用[10](P85)。宝钢的建设,使中国对使用进口矿也有了新的认识。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钢铁工业所需原材料主要靠自力更生。据统计,1974年以前,每年进口铁矿石都没有超过百万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中国进口铁矿石逐渐增多,但并没有形成大的规模。1978年,宝钢厂选址时就考虑使用进口矿,可以利用江运和海运的方便条件。当时,世界上的矿石生产有余,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在努力建设国内矿山的同时,使用进口矿,迅速发展中国的钢铁生产[11](P88)。同时,具有相应的港口码头,是建设大型现代化钢铁厂的前提条件之一,也是铁矿石及成品钢材运输的主要方式。宝钢建设时期,经过专家多次勘察和论证,在石洞口建设原料码头,在北仑山建造10万吨级的泊位码头等,为钢铁工业“利用两种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81年前后,继宝钢设计使用进口矿之后,一些专家提出了内地钢铁企业也可以使用进口矿的设想,但马上招来非议。有人说这是“崇洋”,不顾国情[12](P149)。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利用国外矿产资源,加快发展钢铁工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方针。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利用两种资源,首先是国内资源,其次是国际资源;开拓两个市场,首先是国内市场,其次是国际市场[13](P1025)。1984年,中国与澳大利亚哈默施利公司合资1亿美元,在西澳创建了一家中外合资的恰那铁矿,中方投资额为6000万美元,一期规模为1000万吨[12](P151)。1985年,宝钢一期工程投产后,进口铁矿石量有大幅度的增长,到1992年中国进口铁矿石量达到了2500万吨。

  钢铁工业在这一阶段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发展。1992年初的南巡讲话使全国上下解放思想,冲破传统习惯的禁锢,加上经济治理整顿的结束,各地掀起了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从而对钢材需求迅速升温,严重供不应求,钢铁产业的效益大增,钢铁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但随着1997年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钢铁工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效益下降的趋势。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始从总量问题转向结构问题和效益问题。这一时期,中央、国务院一方面提出了钢铁工业发展要有新思路,优化结构;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一)发展新思路南巡讲话与十四大的召开,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之后,各地基础建设蓬勃兴起,对钢材需求迅速升温。地方钢铁企业特别是县乡冶金企业得到迅猛发展。据统计,仅到1993年,全国县乡冶金工业主要产品产量铁矿石为8622万吨,占全国产量的36.7%;生铁1843万吨,占全国的23.5%;钢1124万吨,占全国的12.7%;钢材1430万吨,占全国的18.8%[14](P493)。在地方钢铁工业的兴起与钢铁企业改革的推动下,中国的钢铁工业得到迅猛发展。钢铁工业企业数量由1992年的1744个上升到2002年的3333个;产量由8093万吨上升到2002年的18237万吨,居世界首位。但随着国内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及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钢铁工业外延型扩张、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初级产品生产能力过剩。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受其影响,钢材价格平均每吨比上年下降约180元,全行业减利176亿元。这个时期,钢铁工业的生产增长与经济效益呈完全相反的变化趋势:铁、钢和钢材连年大幅度增产,1998年比1993年分别增长了3260万吨、2450万吨和2500万吨,增幅分别为37.3%、27.36%和32.44%;而实现的利润却从1993年的294亿元降至1998年的20亿元左右,降幅达90%以上[15](P53)。钢铁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始从总量问题转向结构问题和效益问题。对此,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讲到:“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我们讲发展,难就难在把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起来。问题往往出在偏重数量扩张,单纯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经济质量,效益不理想,整体素质不高。这是我们今后经济工作中需要认真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正确处理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必须要更新发展思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6](P1462)。控总量调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成为钢铁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条件。中央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关闭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厂矿;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压缩部分行业过剩生产能力[17](P1374—1375)。早在1999年1月,国家经贸委就发出《关于做好钢铁工业总量控制工作的通知》,随后又分两批公布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2000年2月,由国家经贸委牵头成立总量控制领导小组,下设钢铁总量控制工作办公室,设在国家冶金工业局;各省、自治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总量控制第一责任人。“九五”期间,淘汰落后工艺设备有了重大突破。一是基本淘汰了平炉和化铁炼钢;二是大中型企业基本淘汰了横列式和复二重轧机;三是开始淘汰和关停“五小”钢铁企业。(二)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买方市场新局面的出现,经济增长也从资源约束为主转向市场需求约束为主的阶段。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能否持续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中央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战略方针和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2月,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为了应对这场金融危机,最根本的是做好国内的经济工作。其一,要保持增长速度,要努力扩大内需,发挥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其二,鼓励进出口贸易和吸引外资,千方百计扩大出口,适当增加进口”[18](P205)。在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动力。在扩大内需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指导下,1998年到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7.8%。200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1%[19](P57)。在经济增长的带动下,钢铁工业产量、产能和出口大增。1998年到2003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从410亿元增加到了1453亿元,增加了250%;粗钢产量从1.1亿吨增加到2.2亿吨,增加了94%;销售利润率也从1998年的0.27%增加到了2001年的4.3%。利用国外市场带动钢铁工业发展也取得很大进展。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好的机会。中国的钢材出口量由1997年的462万吨增加到了2003年的695万吨。铁矿石进口量由1997年的0.55亿吨增加到2003年的1.48亿吨。

  钢铁工业在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动下,产量由2002年的1.8亿吨,猛增至2011年的6.8亿吨。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越来越突出,而钢铁工业因产业结构处于低端所具有的“三高一低”问题也在快速扩张中越来越难以为继,2011年甚至出现全行业亏损,使得其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想。优化结构、节能减排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一)钢铁工业的发展及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实现小康和工业化进入中后期,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以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和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为特点的重化工业阶段。受经济发展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拉动,中国粗钢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十一五”规划期间更是增加了2.75亿吨,五年间跨越4亿、5亿和6亿吨三个台阶。据统计,2011年粗钢产量达到6.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5%。但中国钢铁工业原料的对外依赖程度及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进口铁矿石产铁量占全国生铁总产量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10年的67%。“十一五”规划期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工业废水排放总量达70亿吨,占整个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56%;二氧化硫排放量达820万吨,占整个工业排放量的8.85%;烟尘排放量306万吨,占整个工业排放量的9.65%;粉尘排放量为482万吨,占整个工业排放量的17.35%[20](P416—422、397—404、409—416、421—428)。用新的发展思路指导钢铁工业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与此同时,中央逐步提出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为钢铁工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和保证。首先2002年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21](P16)。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P465)。2005年3月12日,提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的根本途径”的重要论断,明确指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22](P816、818)正如所言:“我们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确保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22](P309)(二)钢铁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实践钢铁工业作为传统产业,是耗能、耗水和排污的大户,首当其冲地践行了发展方式的转变。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钢铁投资建设项目的最低条件做了规定,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在抑制钢铁工业盲目发展、淘汰落后产能上,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投资增长幅度明显回落,钢铁工业投资由2003年增长92.6%回落到2005年的27.5%,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2%的幅度基本持平;二是钢材需求过快增长的势头明显减弱,钢材消费量增幅由2003年的28%回落到2005年的22%;三是产品结构不断改善,2005年钢材板带比已达38.56%,比2003年提高4.56个百分点;四是企业兼并重组加快,鞍钢与本钢、武钢与鄂钢、唐钢与宣钢、承钢等企业的联合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重组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五是淘汰落后产能初见端倪[23]。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也是首次将能源消耗强度降低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由于加强了对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的监管力度,使“十一五”时期成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五年。“十一五”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272万吨、炼钢产能7224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2010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与2005年相比分别下降12.8%、52.3%和42.4%,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24]。据统计,2011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烧结、高炉、转炉、轧钢工序能耗均得到下降,部分钢铁企业的部分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77家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为601.7千克标煤,同比下降0.82%;吨钢耗新水3.88立方米,下降5.02%;COD排放2.67万吨,下降11.44%[25]。钢铁工业成为践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出产业。(三)十提出创新驱动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钢铁工业发展新设想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十,关于科学发展观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大会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6]为此,明确提出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并列成“五位一体”。这些都对钢铁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正如十主席团成员、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在分组讨论会上发言所说:“钢铁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拐点,必须从数量发展转向内涵发展。但这条道路需要我们去摸索,过程必然充满各种障碍,没有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及艰苦奋斗精神力量的支持,是难以完成的。”他还表示,虽然钢铁行业面临困难,复苏的曙光短期难现,但这正是行业结构性调整的大好时机。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促进行业结构优化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在低谷中为下一轮发展夯实基础。钢铁企业更要“苦练内功”,加快企业技术和产品结构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步走向中高端,通过优胜劣汰做大做强企业[27]。

  钢铁自动化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生产上的效率与产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钢铁自动化对降耗节能、完善产品质量等多方面,都充分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仪表检测抗震动性强、耐高温与抗粉尘环境等特征,都是钢铁自动化工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对控制管理钢铁工业自动化,要具有周密的复杂性,并能够适应整个过程中的变化,从而达到灵活掌控。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钢铁自动化体系,呈现出按顺序控制与连续管理控制相结合的批量半连续生产模式。

  目前,在我国的钢铁企业中存在着发展的不同差异,通过企业的发展与经营状况可以清楚的看出,自动化发展与装备应用发展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钢铁企业中比较领先的,因其成套或是部分引进了国外先进技术,从而在自动化水平上呈显著较高的水平。对于中等企业大都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设备与加工工艺明显落后,因此出现控制监测仪表在特殊情况下的检测的情况。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多的钢铁企业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所以钢铁企业纷纷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重新对企业进行一次重建或是改造,通过这次的技术及设备的变革之后,钢铁企业的自动化控制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通过这次重大的企业改革之后,目前,新建企业与之前的中高企业均都采用PLC、DCS自动化控制系统,并能较好的控制自动化系统。而中小企业也采用国PLC、DCS自动化控制系统,但在控制方面还不够成熟,处于过渡阶段。

  3.1提高智能化控制与先进控制相结合的应用策略,所谓的智能化控制就是在操作员操作过程中,只要在控制系统中输入相应的数据就可以完成整个操作,前提只需要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即可。智能控制技术在钢铁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了显著的效果。而在先进控制的推动下,智能控制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两者较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的向工程化方向发展,使PLC、DCS系统充分发挥其控制系统价值与功能潜力。

  3.2重视系统开发和现场总线控制仪表的应用,实现自动化系统与现场设备智能化连接,是由现场总系来实现的,通过现代化数字通信技术直接扩展到现场级仪表,从而现场智能仪表接收来自中央控制DCS系统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八十的控制功能,进而构成了现场总控制系统FCS,将测量、控制一体化和明确的分散控制。从而使得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进一步提高。在钢铁工业中,我们要重视对现场总共控制系统的应用及开发,让自动化仪表的功能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研究现场自动控制仪表同有关系统的实际应用策略,制定出符合钢铁工业发展的实用性方案。

  3.3适应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全面开发特殊的专用仪表,在钢铁工业的实际生产中,对多种特殊专用仪表综合应用的情况,如在对极高温度进行测量,并分析其成分、测量液面,高温高速移动钢带,以及产品的大小等。鉴于这种特殊仪表的应用范围之广,我们要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利用计算机、现代化微处理器等来促使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如今很多钢铁工业积极利用现代化技术研发特殊专用仪表,譬如应用CCD元件,红外线、光纤、射线检测装置等,并将其投入到工业生产过程中,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我们要继续研究开发更先进的自动化仪表,从而提高钢铁工业综合生产水平。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行业,对我国工业化的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钢铁工业废水是钢铁工业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污水或者是废水,对生态环境都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为治理废水污染保护水环境,人们经过长期努力,已经建立了许多净化处理钢铁工业废水的技术方法,并已广泛应用于实际的废水处理工程中,这些技术方法通常可以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化法、生化法等。常用的技术方法各有自身的优点,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某些不足之处。例如,有的技术方法对难降解污染物净化不彻底、处理速度慢,而有的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有的设备投资大、处理费用高等。随着国家推进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工作的开展以及逐步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现有的技术方法难以满足更高的要求,因此有必要探索更加经济有效、便于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物化法是最常采用的一种处理钢铁废水的方法,尤其是在处理含油或稀含油废水时。即采用絮凝的方法在废水中投入絮凝剂以除去废水中的金属离子,从而达到处理废水的效果。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采用物化法处理钢铁废水的工艺流程见图1。

  上述处理工艺的关键技术是采用高效的水质添加剂。李建波等采用上述工艺路线优化出了几种缓蚀剂的质量配比,筛选出了经济、高效和环境友好型水质稳定剂配方,处理后的废水回用做循环冷却水,更有效地解决了高浓缩倍数下循环水系统的腐蚀、结垢和微生物滋生问题。

  在多数情况下,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处理废水中的金属所需设备成本高,而且对起始金属浓度低的废水处理效果不好。近年来,一种可供选择的生物法已明显地受到重视,例如通过金属离子在生物体内积累达到处理废水的目的。邬文鹏等对生物膜法处理焦化废水进行了研究。实验采用具有特定载体的生物滤池—生物流化床组合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结果表明,在最佳工艺参数下,该系统CODCr 去除率达到87.1%。NH3-N 去除率达到97.5%,出水达到国家废水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3. 物理法即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回收废水中的污染物。包括沉淀法和吸附法等,以热交换为基础的处理法也属于物理处理法。孙慧芳等采用化学改性前后的活性炭对焦化废水进行吸附预处理,并对其吸附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经硝酸改性后的焦炭对氨氮的吸附常数从0.0097L/mg增加为0.077 L/mg;对氰化物的吸附常数从0.0024L/mg增加为0.0739L/mg。KOH改性后的焦炭吸附废水中氰化物的吸附常数从未改性前的0.0024L/mg增加为0.0955L/mg。陈玲桂等采用微波辐照方法对废活性炭进行再生实验,再生效率高达85.3%。将再生活性炭用于处理焦化废水,实验结果表明,其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佳,COD 去除率最高可达80.7%。张雪峰等采用高梯度磁场处理热轧厂废水,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废水铁离子含量从161.75 mg/L降到20 mg/L左右。经过处理的水质达到了工艺循环水的水质标准。何选明等研究了不同条件下粉煤灰对焦化废水中总铬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粉煤灰粒径为150 μm,用量为4g /L,搅拌时间为40min,pH=3的最佳条件下,焦化废水中总铬去除率可达90%。张璇等采用电絮凝法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实验确定了最优工艺参数为电流强度 7.5A,反应时间 8min,pH=8,极板间距3mm 时NH3-N 去除率为55%,COD去除率为75%,得到的处理水COD≤100mg/L,NH3-N ≤ 15mg / L,均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

  膜技术是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根据污染物质粒径与水分子不同借助较高的外压达到分离污染物的目的。该技术理论上可以使粒径大于膜孔径的所有污染物质都去除。根据膜孔径的大小,可分为微滤膜、超滤膜、纳滤膜、反渗透膜。其中纳滤膜是有前景的除砷技术之一,它拥有比反渗透膜更高的产水量和更低的能耗,且不需要任何化学药剂,非常适合于小型水厂以及用水终端。但该技术对设备、膜、操作条件的要求都很苛刻;阻挡层带负电荷的膜对于AS(V)的去除有效,对以电中性形态存在于水体中的As(111)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需要对原水进行预权化处理,成本很高。

  根据PEST分析法,影响行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政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及技术因素等等。

  1.从经济因素角度讲,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发展环境,二是行业发展情况。其一,宏观经济发展方面,钢铁工业行业短期内将持续平稳发展。从目前钢铁工业生产情况来看,现在正处于平稳增长期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10月份,我国规模以上钢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比1-9月份回落了0.2个百分点。重钢铁工业增长13.2%,轻钢铁工业增长12.9%。从上述数据来看,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发展水平正在稳步增长,短期内也将持续良好态势,但随着通胀压力的日益显现,以及从2011年开始政府投资项目的不断紧缩,未来能否保证钢铁工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成疑。其二,就行业来看,钢铁工业废水的行业发展前景与钢铁工业废水排放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前文的分析可知,2009年,造纸及纸制品业排放总量最大,占统计排放总量的近1/5,其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供应业等。2010年10月份,在主要产生钢铁工业废水行业中,纺织业增长10.5%,化学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增长13.3%,非金属矿物制品增长17%,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钢铁工业增长4.6%。短期看,这些行业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同时,由于很多地方的钢铁工业废水没有得到专业的整治,因此还存在很多盲点,也将成为钢铁工业废水行业发展的机会。

  2.从政策环境看,目前我国对钢铁工业废水治理日益重视。随着中国钢铁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调结构、保增长”的发展模式更促使钢铁工业企业的废水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对于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尤为迫切。根据国家推出的4万亿拉动内需投资的战略安排,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大约将分到2100亿元。发改委环资司环保处处长赵鹏透露,近几年,国家发改委还将加快三大环保重大工程建设,推动环保产业发展。包括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钢铁工业污染防治工程。其中,重点流域钢铁工业废水治理设施建设将有较大投入。从行业的市场容量来看,2008年,我国钢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41.7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2%,比上年减少2%,钢铁工业废水COD排放量为457.6万吨,占COD排放总量的34.6%,比上年减少10.5%,钢铁工业氨氮排放量2 9 . 7 万吨,占氨氮排放总量的23.4%,比上年减少了12.9%。在钢铁工业治污方面,2008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据透露主要排放指标还是不能达到环保要求,如我国全部钢铁工业废水的COD浓度依然维持在189.3mg/l的水平。根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治理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透露,十二五期间,预计可削减COD排放量150万吨以上,氨氮两万吨以上,按照投资需求计算,削减钢铁工业COD需要投资300亿元,削减钢铁工业氨氮需要投资60亿元;估算十二五期间,钢铁工业废水治理投资总需求约为1250亿元,预计钢铁工业废水治理行业的销售产值为1375亿元。根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及北京科技大学相关研究人员对造纸、食品制造、食品加工、饮料制造、纺织、化工、医药、石化、钢铁、电力、机械、化纤和其他等13个行业的预测(根据污染减排等约束性目标,确定目标值),钢铁工业废水的排放、处理、投资等有如下趋势:到2020年,钢铁工业废水的产生量将不断上升,呈直线上升趋势,但由于国家对钢铁工业废水的处理,排放量则保持在较小的增幅,基本保持平稳。在处理率上,从2005年到2010年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由于处理率达到较高的水平,因此从2010年到2020年,处理率的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平稳上升趋势,回用率也呈现这一趋势。在对钢铁工业废水的投资上,主要区分为用于治理的投资和运行费用两部分。通过预测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用于治理的投资将逐年下降,由于钢铁工业污水处理设施的逐渐增多,运行费用则将大大上升,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降低治理投资的作用。

  3.从社会文化角度讲,钢铁工业废水治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我国各地由于钢铁工业废水导致的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社会公众对于钢铁工业污染的认识也随之加深。如2010年初紫金矿业钢铁工业废水渗漏污染汀江事件就引起了全国关注。而我国各地河水被污染,沿岸居民体内重金属超标事件时有发生,也一次又一次将钢铁工业废水治理问题推向风口浪尖,随着民众意识的逐步觉醒,钢铁工业废水治理将得到越来越多民众的支持。

  4.从技术角度讲,越来越多先进的钢铁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将改善钢铁工业污水处理质量,节约成本,有利于促进钢铁工业废水处理行业的发展。一方面是我国国内钢铁工业废水处理的设备制造和技术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民营企业开始走自主研发道路;另一方面,拥有先进技术设备及管理能力的外资企业近年来也十分看好中国的钢铁工业废水投资运营及设备市场,更多的企业开始进驻国内,将为我国钢铁工业处理市场带来更多的活力。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随着节水技术的发展,耗水工业单位GDP的吨水投入也将越来越少,工业废水排放量也将随之减少。

  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行业之一,因此,加强对钢铁工业废水处理十分重要,要不断推进各种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促进钢铁工业用地和谐发展。总之,从钢铁工业废水市场未来的发展前景角度看,还是有很大空间的。虽然我国钢铁工业废水的排放总量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但国家对达标排放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近年来我国一直坚持排放物的总量控制原则,按照我国政策的一贯做法,钢铁工业废水的总量控制将会越来越严格,也就给了专业投资运营者、技术设备的提供者更大的发展空间。

  [1]罗敏,翟建文,全膜法在钢铁工业废水处理回用中的应用[会议论文] 2009 - 全国冶金节水与废水利用技术研讨会

  [2]李育杰,中国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现状与发展[会议论文] 2003 - 2003年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

  [3]卢宇飞,袁洪,何艳明,钢铁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工艺与设备研究[会议论文] 2011 - 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

  [4]王明,路嘉兴,焦化废水处理研制工作报告[会议论文] ,2004 - 2004年全国钢铁工业水处理新技术交流

  世界钢铁行业的发展状态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钢铁行业发展周期与经济状态密切相关,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对钢铁行业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虽然不同地区钢铁行业的影响因素不同,但主要因素包括地区经济、世界经济、特殊政治事件、突破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等,这些因素对钢铁行业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这段时期内,由于受到国际各方面的影响与冲击,世界钢铁行业发展缓慢、增长疲软,甚至开始出现下滑。总体来说,世界钢铁行业在这段时间内处于发展的低谷期。

  中国钢铁行业是世界钢铁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钢铁行业跟中国经济、城镇等快速发展关联紧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个发展阶段对钢铁的需求量巨大,由于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数量多等原因,中国的钢铁需求量远远超出国外。

  对中国钢铁产业历史上的钢材生产波动分析发现,中国钢材生产波动由资本增量(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与收缩的波动引起,并独立于世界经济波动周期与世界钢材生产波动周期。由于钢铁产业建设期长,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钢材产出波动有较长的滞后性,大约5至6年,根据这一分析,在1992到1993年,由于钢材市场需求旺盛,钢铁产业盈利水平提高,引发了当时钢铁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巨大投入,从1997年以来这一投入高峰陆续形成了新的生产能力,使目前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增长较快,远远超过了钢材需求的增长。[[[]夏绍模.中国钢铁产业的效率与生产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张宗益][D].重庆:重庆大学.2009]]

  中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钢铁行业的发展与世界钢铁行业相对独立,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钢铁行业处在发展状态。

  首都钢铁集团是是中国最重要的钢铁集团之一。首钢在20世纪90年代,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多年发展,集团已经从由一个规模中等、生产单一、影响力较弱的钢铁企业,逐渐发展成粗钢产量全国第一,经营领域横跨18个行业,拥有200多家境内企业,26家境外企业和经营网点、具有年海运能力160万吨的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吴先明.横越大样的旗舰―首钢集团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纪实[J].经营管理者,2000(1):13-15.

  ]]这个时期的首钢集团,已经具备了向世界一流钢铁公司发展的基础,数年之后,首钢集团就提出“以钢铁为主,进行多种经营,将首钢建成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20世纪90年代是首钢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首钢开始从本土钢铁集团发展成为世界钢铁集团,预示着首钢集团将在世界钢铁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首钢三号高炉是20世纪90年代初,即1992年7月开始建设,到1993年6月建成完工并投入生产使用,历时9个月。至2010年12月19日21时46分,三号高炉炼完最后一炉钢,完成其历史使命,累计产量8000万吨。三号高炉生产历时17年,分别在2006年8月、2007年5月、2008年8月、2009年5月经过修缮。

  三号高炉见证了首钢在北京的炼铁历史,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飞速发展的历史,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产生国际影响力的历史。首钢集团编写的《首钢足迹》、《首钢九十年》这两部首钢厂史性质的档案文本,记录了首钢从建厂初期至搬迁之间发生的各类事件。

  首钢的这段历史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在世界钢铁历史中的特殊地位,改变了由发达国家书写世界钢铁工业发展的历史。

  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之一,体现在工业遗产与人们生活的特殊关联。根据《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关于社会价值的描述,可以解读出,工业遗产的社会价值关乎人的生活,也关系到重要人物的影响、相关艺术作品、企业文化等物质和非物质内容。这些社会价值记录了与高炉相关的社会面貌。

  首钢三号高炉1993年投产,2010年全面停工,使用期17年。首钢工人在这17年间,与三号高炉这个钢厂内的标志性生产设备朝夕相伴,与高炉相关的事物占据了他们生命的17年,三号高炉对工人们的影响深入、久远。很多首钢老一辈工人目睹了三号高炉的建设、生产、修缮、停产的全部过程,对这些首钢工人来讲,三号高炉承载了他们的生命年华,与他们的生活血肉相连,是无法抹去的情感寄托。

  三号高炉是首钢主厂区接待对外参观的主要窗口,三号高炉不仅展示高炉自身的形象,还代表了炼铁生产区各个环节的复杂工序及流程,通过三号高炉人们了解了首钢,对钢铁工业有了直观的认知。作为展示窗口,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人参观三号高炉,通过三号高炉参观者了解了炼铁工艺、钢铁生产过程,看到工人的工作状态,认识了中国的钢铁行业,对钢铁行业工人的精神面貌,祖国的钢铁事业有了现场的感知。

  在三号高炉生产的17年间,、、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参观三号高炉、慰问工人、询问工作状况,并现场发表演说,三号高炉在政治领域发挥了重要影响。

  高炉作为符号,体现工业化的时代精神,是许多人的共识,高炉也被抽象为激励人们为国家、社会贡献力量的象征,高炉甚至作为一种图腾象征,在各种艺术作品,诸如;文学、绘画、摄影、雕塑等形式中被频繁应用,高炉体现了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也体现了首钢精神。由中央电视台、首钢总公司、北京贺朗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首钢源景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六集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石景山――铁色记忆》,是专门为首钢拍摄的一部记录其发展的影视作品。与高炉有关的各类艺术作品影响了很多人,成为工业化时代的象征。

  首钢三号高炉是第一个全部由首钢人自行设计、建造、施工的高炉。在设计中,高炉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技术措施,攻克了诸多技术难题,使得三号高炉位于全国领先地位,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炉设计采用皮带供料、新型无料钟炉顶、环形出铁场、软水密闭循环冷却、煤气干法布袋除尘、大型顶燃热风炉、新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和监测技术等先进技术。其中采用的超矮胖炉型、三罐三系列多路喷吹煤粉工艺、人工智能高炉冶炼系统等都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炼铁技术。

  完整的首钢三号高炉生产流线,包括高炉、热风炉、重力除尘器、布袋除尘器、高炉主控室、料仓、喷煤塔、鼓风机站和水渣池等。炼铁工艺所涉及的生产设备的特点是工艺流程复杂、设施体量巨大、设备占地面积大。由于上述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特点,三号高炉不是简单的厂房,而是复杂的设备与建筑结合体。

  复杂的工艺流程和设备设施构成鲜明的工业特点,这些特点成为工业建筑的典型形象。高炉由于自身的体量巨大,内部构造极为复杂,充满了机械感。这种机械感既具备了工业的美学表现,还具有震撼性的视觉效果,两者构成了高炉特殊的美学价值。

  除了高炉本体,其周边环境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首钢三号高炉西边是石景山景区,周边还有展现清朝农耕文明遗存的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也构成了很高的美学价值。

  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容积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面世,根据中国钢铁行业数据统计,70年代容积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高炉国内仅有4座,1988年为8座。数据表明,20世纪90年入使用、容积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首钢三号高炉具有明确的稀有性价值。

  三号高炉西侧为石景山景区,周边有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景观包括石景山古井、雍正御制碑亭和石景山古建筑群。景区和文物保护单位与三号高炉仅间隔一座冷却池,石景山上的功碑阁时常倒映在冷却池的水面上。

  石景山景区,三号高炉周边的文物保护单位是清朝农耕文明留存的遗产,三号高炉则是工业文明的象征,农业文明遗产与工业文明遗产并存于一个厂区内,这种情景十分少见。国内很少有工业遗产与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环境共存的综合性景观,体现了较高的环境稀有性价值。

  首钢三号高炉的东边与南边分别是二号、一号和四号高炉。首钢主厂区内的高炉紧密分布,形成壮观的高炉群落。这种大范围的高炉遗产群落景观,在国内工业遗产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根据论文前部分的论述以及《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归纳、整理首钢三号高炉的遗产价值,在宏观层面上对首钢三号高炉的遗产价值进行初步的评价。

  通过对首钢三号高炉工业遗产价值进行三个层面的判断,阐明了三号高炉见证首钢工业、北京工业以及中国工业的发展与变革。是目前北京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工业遗产,是首钢石景山工业遗址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实例。

  2012年5月31日下午3点,宝钢广东钢铁基地项目在湛江东海岛全面展开建设。此前3天,武钢防城港项目已然先行一步,两大钢铁集团布局两广,争夺中国南方市场正式上演。

  数年沉寂之后,防城港和湛江,这两座位于中国南方的海滨城市再一次吸引了关注的目光。

  2012年5月28日上午,以武钢防城港钢铁基地全面开工为标志,钢铁投资的新一轮竞赛拉开帷幕。3天之前,国家发改委为该项目开出了“准生证”。

  2012年5月,经报请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结合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优化产业布局和落实相关规划,核准了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同一天出生的还有宝钢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宝钢迁钢项目,三大项目同日批准,在中国钢铁历史上绝无仅有。“大家议论、期盼了这么多年,甚至早在冶金工业部解散之前就已经谈论这两个项目。”原冶金工业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部工程师乔海表示。

  “因为早就立项了,只是没有投产,说明项目已经有了可行性的调研,包括地点和生产钢的品种都经过验证了。”我的钢铁网资讯总监徐向春表示。根据规划,武钢防城港基地将由广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实施,总投资为639.9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铁850万吨、钢920万吨、钢材860万吨。该项目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全面开发开放的标志性工程,也是防城港市的千亿元产业工程、带动全面振兴的引擎工程。

  广西钢铁领域,柳州钢铁一直是排在首位。但是从1958年建厂,到现在固定资产不过400亿元左右,而仅一期主体工程投资就640亿元的防城港钢铁项目无疑为当地注入强心剂。

  “从单个投资项目来说,防城港钢铁项目有可能是广西空前的,配套投资更多,对广西投资拉动力巨大。”广西发改委副主任潘文峰表示。事实上,对项目的热切期盼早有端倪。2012年5月24日,发改委正式发文通过该项目,到正式开工建设,不到4天的时间。“早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正式批复。”“早在5月初内部干部会议上已经说批准通过了”,武钢内部人士表示,“这其实是迟来的批复。”

  与姗姗来迟的批复相比,当地配套设施的建设早已全面展开。现在就只等厂房和设备,当地人士透露,现在三通一平已经完成了,吹沙填海也已经完成了,前期工程进入尾声。

  湛江市长在发改委门前的深情一吻,显示了地方政府对钢铁基地项目的热情期待,与此相对的是,无论是宝钢还是武钢,却保持了刻意的低调。

  “湛江从1978年要建立大型钢铁厂,到2008年国家发改委批准钢铁基地可以开展前期工作,再到今年的5月24日总投资696.8亿元,年产1000万吨钢的钢铁项目,终于拿到国家发改委的核准批文。这样看来湛江的钢铁梦做得实在太久。”当地媒体表示。

  为了这一纸批文,湛江可以说是倾尽全力,湛江市长在拿到发改委批文时激动亲吻,不难理解。事实上,地方的兴奋理由充足。数据显示,2010年湛江的GDP 为1400亿元,而湛江这个项目的投资总额将会在700亿左右,对地方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湛江东海岛一直以来都是建设钢铁基地的理想之地,湛江地处粤、桂、琼接合部和环珠三角、泛珠三角的前沿地带,是广东省连接东盟、大西南、北部湾、海南经济特区等区域经济圈的桥梁与纽带,临近钢铁消费市场。

  武钢相关负责人算过一笔账,项目建成后,20万吨载重的铁矿石货轮可以从巴西或澳大利亚直达卸货,年卸载铁矿石超过千万吨。1年运输成本减少20个亿,这是武钢进军北部湾的基本动力之一。

  而在武钢,相对于地方政府的热情和激动,企业的表现相对冷淡,考虑得则更多。2005年武钢提出了第三次创业的口号,中西南发展战略是这个时候提出来的,相当于在沿海地区再造一个武钢。

  “一个是武汉市的环境容量有限,武汉火车站高铁车站已经建在了武钢的旁边,武钢已经没有地方可以扩张了,武汉城市的发展已经把武钢包围起来了,第二个是武钢地处内陆,和宝钢相比每吨矿石要多出100多块钱的运费。”“再一个就是做大做强,实际上中国很早就是一个钢铁大国了,宝钢、武钢都是世界排名靠前的大企业,”河北钢铁集团市场管理部负责人表示,“广西不像广东,经济发展有它的特点和落后性,更多考虑的是未来潜在需求以及东南亚市场。”

  相比于武钢防城港项目,宝钢布局广东则优势更大。国泰君安期货研究所钢材高级研究员林小春认为,广东市场本身需求比较大,同时没有太大的产能布局,最关键的是原料的低成本运输。“比如以后淡水河谷要在东南亚建立分销中心应该也是最近的、最为便利、潜力最大的。而且湛江对东南亚地区的辐射是最为便利的。”

  “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是宝钢二次创业的重要战场。”宝钢集团这样定位湛江项目。

  防城港和湛江的项目,拖了很长时间了,当时提出来主要就是从全局来考虑,钢铁布局需要整体规划和考虑,乔海表示。而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又曾经带来影响。2008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已同意防城港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因为金融危机,整个项目出现了延缓。”“中国这边一般都是向日韩等发达国家学习,这个事情可能做得有点晚,目前钢铁行业利润不好,运费的损失会比较大。”联合金属网高级分析师张佳宾认为,这个项目对武钢是对的,即晚也要做,会省掉很多物流成本。

  “我们的钢铁项目比湛江谋划更早,更曲折,但为了发展,我们甘愿付出,理解国家,没有怨言,老老实实做事。”广西发改委一位官员兴奋的表示。“这是真的,也是广西人的风格。”

  2012年一季度,钢铁业出现10年以来首次全行业亏损。在这种市场背景下,湛江和防城港项目必将会给本已艰难的行业带来更大压力。

  事实上,在发改委审核批准时,压缩钢铁产能已经考虑进去。两大项目“都将在压缩当地产能的基础上实施”。其中,湛江项目将在广东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614万吨的基础上实施;防城港项目将在广西和武钢累计压缩粗钢产能1070万吨的基础上实施。

  从钢铁工业整体布局来看,我国钢铁工业布局总体上呈现“北重南轻”、 “东多西少”的特点,而且国内很多钢铁企业布局选址在缺水的城市,目前中国60%的铁矿石从海外进口,布局沿海,依港建厂,有物流成本优势,原料和成品运输费用将减少,意味着这两大基地的建设将会对行业带来压力。

  据最新公布的2011年全球20大钢企年度排名显示,世界十大钢铁企业中国占6家。其中河北钢铁集团位居全球第2位,鞍钢超过宝钢跃居第3位,武钢去年以3770万吨粗钢产量,紧随宝钢排名全球20大钢企第5名。

  在云南真正能有超强大实力支撑的工业企业可谓凤毛麟角,投资超10亿元的企业也不多。宣威凤凰钢铁一期项目建设速度之快便是极具触动性的,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在宣威市凤凰山破土而出,已经在同行企业中显示出很好的引领性、示范性和带动性。

  当记者走进宣威凤凰钢铁公司,一个新型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展现在记者的面前,这个钢铁公司的环境打破了记者对钢铁企业的固有印象。进入大门,迎面一座人造假山,涓涓细流昭示着宣威凤凰钢铁的事业如细水一样长流,流进千家万户。这样才是真正绿色环保企业的一个显示。随后,记者一行人来到了宣威凤凰钢铁公司的办公楼,当记者走进董事长的办公室时,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墙上镶刻的“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钢铁”这样一行字。此时,记者的心中充满了疑问,宣威凤凰钢铁的掌门人为什么会这样的钟情于钢铁?

  采访一开始,记者便问董厚文“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钢铁”的执着是源于什么样的坚持?董厚文耐心地向记者解释道,在全国民营企业生产的钢铁中,有25%是福建人生产的,自己受到了同乡人的启发与感染,就扎根到钢铁事业中;另外,钢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安全是最重要的,所以他把做钢铁事业看成是做良心事业,十分重视钢铁产品的质量,久而久之,就对钢铁产生了很深厚的感情。再者,“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不错了,所以我只专注于一件事——钢铁。”正是因为只专注于一件事,董厚文带领着宣威凤凰钢铁创造了多个奇迹。

  董厚文是一个和钢铁有缘的人。他从工作开始到现在已有30年的时间,其中有14年的时间是在和钢铁打交道。他和钢铁结缘是在1999年,这一年对于中国西部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西部大开发政策启动,为西部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对董厚文这样有着满腔热血的年轻人来说,同样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他响应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号召来到了云南,经过多年风雨的磨练,到了2009年,董厚文凭借着自己的聪明与睿智,组建了宣威凤凰钢铁有限公司。钢铁在他看来,就和他的生命一样重要。

  20世纪80年代,对于初涉社会的董厚文来说,社会充满了好奇,他先后从事了多种职业。1983年,董厚文任职于福建文岭纺织厂,是一个普通的工人,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他当上了车间主任。1994年,董厚文在福建长乐创办了长富针织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后来他响应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号召,来到云南。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从事不同的职业,董厚文无论是工作能力和还是职业素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精神及刻苦学习经营、管理理论和组织领导技巧,让他能快速适应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几十年的企业工作中,他不断培养自己永不满足、不断超越的创业精神。在实践的道路上不断为自己“充电”,全面系统地学习了企业管理知识,学以致用,强化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功底以及锻炼出了灵活的应变能力。

  董厚文的骨子里洋溢着“爱拼才会赢”的精神,董厚文长期参加社会活动,多次得到云南省、曲靖市各级领导的接见,个人视野在此期间逐步拓宽,战略性思维能力逐渐地形成并不断增强。长期的领导工作,培养了他强大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策划传播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等,各种规模的活动均能得心应手有序进行。

  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时,机会就垂青于这个有准备的人。2009年,世界金融危机刚刚过去,钢铁市场的寒冬并没有随之而烟消云散,董厚文顶着世人的疑问组建了宣威凤凰钢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宣威凤凰钢铁),当时,他迈出的这一步,让多少人为之捏了一把汗,但是他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董厚文在回忆起这些的时候,感慨万分。用柳青老师的话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董厚文有着敏锐的发展眼光,捕捉一切发展机遇,逆势而为,顺势而上,能找准切入点,从而义无反顾。一业为主,多元延伸,永不满足,追求卓越。在董厚文的带领下,他们公司自筹资金20亿元,在宣威市特色工业园区凤凰山循环经济基地落户定址,征地1500余亩,规划建设上述两期发展项目。一期项目建成投产后,工业产值可达31.5亿元,实现增加值6.25亿元,年创利税2.1亿元,为当地解决就业1500余人。宣威凤凰钢铁一期项目的建成,让宣威凤凰钢铁公司跻身曲靖民营钢铁企业中的大型企业行列,同时也是宣威市惟一一家大型钢铁企业。一期项目完全按照国家标准,采用进口和国产先进设备、先进技术和先进环保设施。特别是轧钢的高速线材A、B生产线,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工艺设备,也是曲靖市历史上最先进的第一条高速线材A、B生产线。该项目的建成,为曲靖市钢铁企业向现代化迈进起到了一个积极的带头作用,同时刷新了曲靖市钢铁企业现代化建设的记录,同时也保证了宣威凤凰钢铁,为地方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带着永不满足、不断超越的信念,董厚文带领着强大的团队开展了发展、创新、壮大的艰苦奋斗再创业工作,规划申报了综合利用废旧钢铁资源,建设年产100万吨电弧炉钢坯/特钢、年产100万吨热轧钢筋/型钢、年产280万件机械铸钢铸造件的一期建设项目,并建设相关配套设施220KV变电站及其外部输电线月底建成投产。

  宣威凤凰钢铁成立以来,连年被宣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被来宾镇委员会、人民政府授予“七星级文明企业”,董厚文个人被昆明市工商联长乐商会授予为“理事企业”“长务副会长企业”。

  董厚文最喜欢这样一句话,“假如我不能,那我一定要;假如一定要,那我一定能。”事实证明正是如此,董厚文不论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做,就一定能成。他谈到,企业要得到长久的发展,必须以“利他”理念作为内在支撑,承担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董厚文的眼里,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个“五维”空间,涉及员工、股东、社会、客户,以及自然环境。其中,员工为企业制造了产品,是客户为企业提供了销售市场,是社会为企业提供了生存空间。

  多年来,董厚文始终把构筑“五维”空间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理念,他每年都拿出几百万元作为改善工作环境和提高员工福利的资金,企业职工工资收入每年都保持着8%以上的增幅。

  董厚文说,创业的时候,企业员工每个月的工资是否能按时落实是他最揪心的一件事。有一个月,眼看着员工领工资的时间一天天逼近,而账上却没有现款,财务主管只好建议董厚文和其他困难企业一样,延时发工资。董厚文一听就发火了,当时就对财务主管说,“这样的建议以后想都不要想!我就是砸锅卖铁,拆房卖地也要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当天下午,董厚文四处奔走,向亲戚朋友借款,把工资发放到了每位员工手中。

  董厚文就是这样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在对待员工上,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是一个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需的企业家。

  董厚文在多年的企业管理经营中认识到,在大型民营企业中,处于高层的领导者,要做的就是要选对人和用对人!企业要发展,创新是关键,守旧必亡,不破焉立。观念、思路、方法、水平和技术都要有革新,才能适应市场变革。

  当记者问及企业的情况时,董厚文谈到,宣威凤凰钢铁以差异化构筑竞争优势,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拓展市场,这是宣威凤凰钢铁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

  为了提高曲靖钢铁企业的效率,2011年10月18日,云南曲靖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由曲靖市区域范围内的云南曲靖越钢集团、曲靖双友钢铁集团、曲靖呈钢钢铁集团、曲靖巨利达钢铁公司、马龙首锋矿山配件公司、宣威凤凰钢铁公司和曲靖市开发投资公司等七家企业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联合重组设立的一家地方性钢铁企业。云南曲靖钢铁集团以加强调控、节能减排、淘汰落后、兼并重组、技术进步、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曲靖市钢铁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使钢铁工业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得到明显转变,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综合竞争力得以显著提高。

  这标志着曲靖钢铁“航母”已经初现雏形,“乘风破浪展鲲鹏之志,扬帆远航立发展新功。”宣威凤凰钢铁公司加入了南曲靖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宣威凤凰钢铁公司进一步完善集团内部的管理体制,实现集团公司的规范化运作。根据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和曲靖市政府的决策,曲靖市淘汰了近百家规模小、效益低、高污染的钢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宣威凤凰钢铁公司与曲靖市内的另外四家钢铁企业共同组成了区域性钢铁集团——云南曲靖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十一五”期间,宣威市政府执行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共取缔规模小、污染大、效益低的钢铁企业35户,淘汰落后产能103.6万吨,为合规企业的健康发展腾出了很大的空间,全力支持宣威凤凰钢铁一家钢铁企业做大做强。宣威凤凰钢铁公司立足新起点,开拓新局面,发挥曲靖钢铁企业和产业的优势,充分利用曲靖的煤炭、电力、区位、交通和工业的基础优势及铁矿石的储量优势,及时抢抓机遇,主动应对挑战,大力调整结构,深化兼并重组成果。在全省、全国钢铁行业的整合中抢占先机,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深加工能力,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并充分保护环境,让企业效益有显著提高。

  董厚文向记者介绍道,宣威凤凰钢铁的钢铁冶炼和一般的钢铁企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般的钢铁企业都是使用铁矿石进行冶炼,而宣威凤凰钢铁则以废旧钢铁冶炼为主,这样的冶炼方法做到了资源的重复利用。一方面为社会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使资源得到了循环利用;另一方面,在为社会节约资源的同时,减少了企业的冶炼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率。

  宣威凤凰钢铁公司的钢铁和产业之所以能快速崛起,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董厚文说到,近几年,“当我们遇到难题的时候,都是在曲靖市委、市政府的帮助下得到迅速的解决的。同时,我们宣威凤凰钢铁公司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倡导以诚信为本,以人为本。宣威凤凰钢铁公司自成立以来,一贯坚持“诚信铸就品质”,坚持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为经营理念。我们始终坚持以卓越服务,根据每一位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提供更专业更周到的服务。” 宣威凤凰钢铁拥有“勤奋、务实、诚信、创新”的企业精神和“勤业、敬业、精业、创业”的员工精神。在董厚文的带领下,宣威凤凰钢铁高度重视推进企业的自主创新,强化企业的创新模式,企业有问题能及时和政府沟通,企业使用的设备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的水平。

  宣威凤凰钢铁自筹资金,一期投资10.6亿元人民币,综合利用云南省内及周边省市丰富的废旧钢铁资源,建设年产100万吨电弧炉钢坯/特钢、年产100万吨热轧钢筋/型钢技改迁建项目和220KV变电站总体规划配套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120T超高功率电弧炉、130T精炼炉、五机五流连铸机、高速线材轧钢A、B生产线、带肋钢筋轧钢生产线月竣工,仅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一期项目建设,现已全面投产,被曲靖市委、市政府誉为“速建项目”。宣威市委、市政府也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建设速度之快、管理效率之高、年度投资之大,在宣威工业发展史上具有较强的引领性、示范性和带动性,树立了宣威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典范。

  宣威凤凰钢铁一期项目建成后,高速线材生产线目前处于国内领先、运行正常,轧钢车间里热火朝天,利用废旧钢材生产了大量钢筋,2013年销售额有望达到10亿元。董厚文预测,二、三期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约100亿元,实现增加值30.15亿元,年创利税15亿元,解决就业人员3300人。

  在采访结束时,记者请董厚文向广大的读者说句心里话,他真诚地告诉记者,“宣威凤凰钢铁建设速度这么快,没有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做到的。”

  董厚文,男,汉族。1963年1月出生。大专文化。现任宣威凤凰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曲靖市政协委员,宣威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宣威市工商联副主席、昆明市工商联长乐商会常务副会长。

  1999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来到云南,任昆明呈钢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作为产业链的前端,带动机械制造、航空、船舶、机车、汽车、建筑等诸多行业发展,在工业化进程中具有战略地位。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资源价格高涨、产能明显过剩、需求增速趋缓、环境压力增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严峻挑战。技术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虽然我国钢铁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仍存在不少挑战和问题,钢铁企业目前的技术创新还很难适应节能减排向深层次推进的要求。

  金秋十月,来自全国各地的钢铁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地方科协,以及钢铁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精英、科技人员300多人齐聚唐山。10月11~12日,由中国科协常委会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专门委员会主办的,中国金属学会、河北省科协、唐钢公司承办,中国科技咨询服务中心、河北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唐山市科协、《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协办的以“打造绿色钢铁,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技术创新·企业发展”论坛在河北钢铁集团唐钢举行。对钢铁行业应对环境挑战、发展难题进行深入探讨,为钢铁行业提升创新能力,深入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聚集智慧。

  中国科协原书记处书记、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宋南平主持论坛开幕式。中国科协副主席、专委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在开幕式上致辞,河北省副省长、唐山市委书记姜德果在开幕式上致辞,河北钢铁集团总经理、唐钢集团公司董事长于勇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辞。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河北省副省长、唐山市委书记姜德果,河北省政协副主席、省科协主席段惠军,中国科协书记处原书记、专委会副主任宋南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金属学会名誉理事长殷瑞钰等领导出会。

  刘玠转达了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徐匡迪对论坛举行的祝贺。刘玠致辞时说,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既面临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资源价格高涨、产能过剩明显、需求增速趋缓、环境压力增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严峻挑战。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要求我们调整现有生产模式,不再单纯依赖要素投入,而是顺应形势变化和政策导向,以创新为驱动,实现转型发展,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压力,走上以提升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这也是钢铁企业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

  刘玠指出,唐钢多年来坚持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致力于创建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的示范企业,探索出一条传统钢铁企业与城市相互依存、融合发展的成功之路,值得推广和借鉴。

  刘玠表示,中国科协将进一步发挥网络密集、学科齐全、人才荟萃、与科技工作者联系紧密等优势,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团结、动员、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科技需求的核心技术开展科技攻关,为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姜德果转达了河北省委副书记赵勇对论坛举行的祝贺。姜德果致辞时说,河北是钢铁大省,唐山是钢铁大市。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河北和唐山的钢铁产业如何定位、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急需解决、给出对策、交出答卷的严峻课题。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目标定位、发展路径和重点突破口,都必须认真研究。各位专家学者对钢铁行业转型升级、绿色循环发展的真知灼见,必将对河北以及唐山地区钢铁行业的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解决制约唐山科技创新、结构调整和钢铁产业发展的问题,积极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科学支撑。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共同把脉钢铁行业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助力唐山钢铁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促进河北以及唐山钢铁产业的持续发展。

  河北钢铁集团总经理、唐钢董事长于勇致辞时说,作为传统意义上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钢铁行业,如何实现绿色转型、促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是摆在所有钢铁企业面前不可回避的课题。环境问题表面上是污染问题,本质上是能源资源高效利用问题。企业绝大多数污染问题是由于能源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的浪费,完全可以通过高效回收利用予以解决。企业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治理污染排放过程中,也能够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实现绿色转型不仅是社会对工业企业的期待,也是工业企业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唐钢的绿色转型实践证明,绿色转型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能够有效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焕发企业的生机和活力。

  论文摘要:在严峻的形势之下,钢铁企业需要进行并购重组,以求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相关人士在第二届中国钢铁物流合作论坛上表示,中国钢铁业正面临企业大面积减产、全行业出现亏损、库存大量增加、成本与价格出现倒挂等四个方面的困难。中国钢铁业生产增速大幅回落,企业大面积减产,2008年前11个月产钢同比仅增2.6%,增幅回落14.2个百分点。11月上旬的平均日产水平与6月份相比,减产31.5%。钢材价格急剧下跌,全行业出现亏损。与2008年6月份相比,目前具有代表性的6_5毫米规格普线毫米规格热轧卷板平均价格跌幅更是高达43.9%。2008年10月份,行业亏损面已达59%。由于价格持续下跌,市场需求锐减,导致产成品库存急剧增加,2008年9月末钢铁企业库存钢材量同比增长45%。目前国内港口和钢铁企业仍有1.2亿吨库存的进口高价铁矿石,平均价格每吨在11o美元左右,比当前价格高出40美元。2008年10月份,重点钢企应收账款余额和应付账款余额分别增长42.6%和5o.1%。在严峻的形势之下,钢铁企业需要进行并购重组,以求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1.1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规模化是世界钢铁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并购重组一直是世界钢铁范围内大钢铁企业的发展的主旋律。欧洲钢铁工业经过几轮兼并、联合,已形成阿塞洛(现已并入米塔尔)、lnm集团、蒂森·克虏伯、谢维尔四足鼎立的局面;2002年北美进入并购重组阶段起至今,形成了美钢联、纽柯钢公司和isg集团(现已并入米塔尔)三巨头的格局;日本战后原有50多家钢铁企业,经过不断并购重组整合成了新日铁和jfe两大集团框架:在韩国,浦项制铁一家的钢铁产量占韩国总产量的65%以上。而国际钢铁巨头米塔尔扩展的历史,更是一部兼并收购的历史。2006年7月,经过5个月的漫长而激烈的较量后,米塔尔以340亿美元的价格鲸吞了世界排名第二的阿塞洛后,诞生了首个产能亿吨的钢铁巨无霸。钢铁企业开始四处出击、抢占市场,世界钢铁业并购整合的高潮即将来临。

  1-2.1并购重组是钢铁企业实现规模化的有效途径世界钢铁产量正在趋于饱和,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2006年,国家为了防止需求波动风险,对我国钢铁企业新增产能和出口出台了一系列限制措施。另一方面,我国钢铁产业总体状况是大而不强,表现为总体规模庞大,单个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集中度低。2006年,我国粗钢产量4.21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34.66%。仅有宝钢集团进入世界钢铁企业十强;要实现钢铁产业由大变强,首先要有几个世界级的钢铁企业。在世界钢铁产量正在趋于饱和,通过并购重组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已成了国家和国内钢铁企业的共识。

  1.2.2并购重组是我国钢铁企业改变供应链上弱势地位的必由之路长期以来,作为钢铁企业的上业,全球铁矿石供应量的70%由巴诬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和必和必拓三家公司掌握。而其下业的汽车制造业前六位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约为70%。企业相对较低的集中度,使其在供应链环节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在2009年进口铁矿石价格谈判的问题上,中国已经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今年5月26日,力拓与日本新日铁达成2009年度铁矿石首发价,最主要的粉矿在去年基础上只下降了32.95%,远低于中国所期望的40%以上的降幅。在其他钢厂纷纷跟风的情况下,中国选择了与矿业巨头继续谈判。但是矿商们在一击成功后,一再出招逼中国就范。为了改变目前这种处处受制的被动状况,钢铁企业必须通过并购重组争夺供应链主导权。提高产业集中度,实施并购重组才是解决铁矿石供应问题的根本出路。

  1.2.3并购重组是提高产品结构和钢铁产业集中度的有效途径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的生产力布局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偏低等问题,都与全行业产业集中度低有直接的关系。产业集中度低,还造成钢铁市场过度竞争,钢铁价格波动较大。

  为数众多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工艺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主要生产普通线材、螺纹钢筋等普通产品,造成钢铁产品机构失衡,表现为中低档次的钢铁产品总体产能过剩,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铁产品产能不足。

  产业集中度低还造成了钢铁行业能耗比过高。尽管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能耗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只有10—15%,但由于大量工艺装备落后的中小企业能耗水平较低,总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达50%左右,使得钢铁行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4.71%。

  2.1通过并购重组加快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为了保护我国钢铁产业的产业安全,促进钢铁产业迅速升级,必须通过并购重组加快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钢铁企业。目前,国内钢铁企业并购重组尽管已经展开,但缺少的正是跨省市、跨地区具有实质意义的强强联合重组,我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对组建特大型钢铁企业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支持首钢、唐钢的联合重组,支持鞍钢和本钢的重组,支持宝钢对包钢等企业的兼并重组等等。相关钢铁企业要树立大局意识、全球意识,配合落实和加快组建钢铁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2-2并购要兼顾地方利益为了协调跨区域并购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利益,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一些政策支持维护地方的既得利益,对省市间的既得利益进行照顾。另一方面,大型中央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产品、资金优势,帮助地方钢铁企业共同做强。武钢在对鄂钢完成重组后,根据双方协议,武钢将鄂钢纳入自己的管理体系,并支持鄂钢发展。而鄂钢依然享有很大的自:独立的生产经营权;税后利润全额留存,作为企业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的资金来源:甚至还可根据经营情况自主调整工资。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钢铁物流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钢铁物流行业将是我国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当前,少数企业已将当代物流的理论、技术以及方法引入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中,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对我国的钢铁物流行业提出更大挑战。本文简单介绍了电子商务用于钢铁物流的必要性,对当前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加以探讨电子商务在钢铁物流中的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房地产业的高投资,进一步促进了钢材的消费,从而为钢铁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提供较多的市场资源。此外,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规模,也为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宽阔的平台。虽当前我国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较多缓慢、杂乱无序,但也为钢材的生产加工、运输提供较好的市场空间。随着钢铁行业涉及领域的逐步广泛,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商务势必成为钢铁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网络化的高速发展,为钢材贸易的信息化、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中国是世界上钢铁生产及消费最大的国家,其物流运输的范围极其广泛,每年燃料、原料等钢铁的物流量高达25亿吨左右。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我国正积极构建现代化、工业化的钢铁物流生产加工及运输的服务体系。华南钢铁物流贸易中心的总经理雷有为曾说:“相对于传统的交易方式,快捷是钢铁电子交易的最大优势。以往的钢铁贸易方式,进行一笔交易,需要花上1天的时间,而网络交易由网上看货、选择货物至成交结算,整个过程仅需30分钟。”由此可知,对钢材的购买、加工至运输等流程,若利用电子商务的交易方法,能有效节省其的中间成本,大大缩短短途运输、贮存、管理等经费。对此,电子商务可谓是本国钢铁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目标,也是当代物流理论及技术逐步深入钢铁领域的必然产物。

  当前我国钢铁物流行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产业成本高,物流效率低。对于我国的钢铁生产,其的钢材能源大多分布于华北地带,而其的供应商主要集中于华东及华南地区,其涉及的领域有:造船、汽车、建筑、石化以及交通等。这种供求的错位,造成我国的钢铁物流行业承受极大的成本及效率压力,进而出现运力不够、原油价上涨、人力成本高、物流设施的承载超限等现象。从2009年起,钢铁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普遍增高4%~9%。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