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大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国崛起 钢铁辉煌

2023-07-01 阅读次数:

  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钢铁工业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共和国大厦挺起了坚强的钢铁脊梁!

  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是一部宏伟的大国钢铁创业史,记述了中国钢铁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嬗变。

  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足当时美国半天的钢产量;2018年钢产量达到9.28亿吨,占据了世界的半壁江山,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腾飞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为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中国钢铁技术、装备、管理实现整体输出,行业国际组织掌门人开始有了中国人的身影,中国钢铁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合作日益深化,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是一部不停探索、不断突破的大国钢铁奋进史。回首钢铁工业70年发展轨迹,中国钢铁人创造出许多改革和管理创新典型经验。“鞍钢宪法”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首钢承包制、武钢走质量效益型道路、“邯钢经验”、鞍钢“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的老企业技术改造、宝钢现代化企业管理等一批闻名全国的先进经验,连缀成中国改革开放史册中光华璀璨的一页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工业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体制机制改革、国企改革、三项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进一步激发了钢铁企业的活力。

  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是一部学习、赶超、引领国际先进技术的大国钢铁创新史。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我国钢铁工业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初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装备、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自主设计和建设的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宝钢湛江、山钢日照、柳钢防城港等钢铁基地也已在大海之滨拔地而起,标志着我国钢铁工业自主设计、制造、工程建设和掌握运用新技术的能力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善于学习的中国钢铁工业,必将厚积薄发,以自己的源头技术创新,引领世界钢铁工业的未来可持续发展。

  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是一部艰苦创业、发奋图强的大国钢铁励志史。从“老英雄”“高炉卫士”孟泰、“走在时间前面的人”王崇伦,到“工人阶级主人翁”李双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曾乐,到国企改革“邯钢经验”的创造者、改革开放40周年先锋人物刘汉章,到全国道德模范、“当代雷锋”鞍钢郭明义,再到“时代楷模”李超,“一带一路”杰出代表、“时代楷模”河钢塞钢管理团队,一代又一代钢铁劳模,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用伟大的劳模精神引领百万钢铁大军,铸就我国钢铁工业的辉煌。

  70年峥嵘岁月,70年砥砺奋进,70年铸就辉煌。“神舟”飞船巡游太空,奥运场馆惊艳世界,歼20战机翱翔蓝天,港珠澳大桥连通三地,国产航母海试即将入列……每一项重点工程、每一个“大国重器”无一不在诠释着钢铁的作用和贡献,无一不在述说着钢铁人的奉献和荣光。

  (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开创、奠基时期

  这是一个开创拓荒的时代,也是一个为新中国奠定“钢铁之基”的时代。从1949年到1978年的近30年,我国一直把发展钢铁工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基本建成了从地质勘察、设计、科研、教育、施工到钢铁生产的门类比较齐全,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具有35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新中国钢铁工业体系,为改革开放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后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1953年到1956年,也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钢铁行业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投资建设高潮。在前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虽然钢铁项目只占8个,包括新建武钢、包钢、北满钢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炭素厂、热河钒钛厂(现为河钢承钢)及改扩建鞍钢和本钢等,但投资额占到援助总额的近一半,投资额最大的是鞍钢的改扩建。

  在1956年4月25日主席发表《论十大关系》之后,当时的冶金工业部于1957年8月份根据中央精神提出了钢铁工业建设“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部署,由此掀起了新中国前30年的第二次大规模建设高潮,初步构建了我国基本完整的钢铁工业布局。

  从1964年开始,钢铁行业开展了以西南攀钢、西北酒钢为主的“大三线”建设和为中西部地区军工配套的“小三线”建设,迎来了新中国前30年的第三次大规模建设高潮。

  这一时期,尽管钢铁工业经历了“”全民大炼钢铁、“文革”等曲折经历,但钢铁人积极排除各种干扰,坚韧前行。1972年8月,我国在外汇十分短缺的情况下,投资38.9亿元引进当时国际先进的1700毫米连轧机,拉开了中国钢铁工业走向现代化的序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时期(1979年~2012年),是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期

  这是一个改革开放、眼界大开的时代,也是奋力追赶、快速发展的时代。1978年12月18日~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号角自此吹响。钢铁工业在党的领导下,开始挣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迈开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步伐。

  1978年~1992年的14年中,钢铁行业从国外引进了700多项先进技术,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新建了宝钢、天津大无缝两座现代化大钢厂,并对老钢厂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改造,使中国钢铁工业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1992年与1978年相比,钢产量增加了1.55倍,国内市场占有率提高了16.9个百分点,平炉钢比下降了10.8个百分点,连铸比提高到了30%,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1.57吨标准煤(降低了62.3%)。

  这一阶段是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改革主要体现在扩大钢铁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放权让利,逐步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和价格双轨制的两项制度改革等方面,其中最有名的是首钢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职工发展生产的积极性;进行了“三项试点”,即组建企业集团试点、股份制试点、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实施了“四大开放”政策,即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资金、两种技术、两个市场。这些改革,大大增强了企业活力。

  1992年初,同志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线月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此,我国改革开放从初期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这一阶段,国家基本取消了钢铁产品的指令性计划,终结了钢材价格“双轨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利改税”;探索股份制改造、深化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截至2001年初,已有27家钢铁企业先后在国内外上市。

  这一阶段,钢铁工业的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也稳步推进。1998年,冶金部被撤销,国家冶金工业局成立;1999年初成立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作为钢铁行业的自律性中介组织,在2001年2月国家冶金局被撤销后,开始在企业和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这样,钢铁工业的行业管理逐步由冶金部直接管理、国家冶金局间接管理转变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导向的行业协会自我、自律管理。

  这一阶段,钢铁工业利用大量的国外技术装备和资金对落后的工艺装备进行改造,装备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到2001年,我国全部淘汰了落后的平炉炼钢工艺,连铸比达到88.2%,赶上了当时世界钢铁工业平均水平;吨钢综合能耗降低到876千克标准煤,比1992年降低了44.2%,大大缩小了中国钢铁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我国的改革开放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进入到全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

  以2005年《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正式出台为标志,政府开始运用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等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手段维护钢铁产业发展秩序。这一阶段,国有钢企建立健全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逐步实施了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制等制度,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协调运转、自我约束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基本形成。民营钢铁企业迅速崛起,涌现出了沙钢、中天钢铁、建龙、德龙、青山控股、津西、敬业等一批民营钢企巨头,到2012年钢产量占全行业的比例已超过50%。

  这一阶段,钢铁行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市场。2002年,中国钢铁行业取得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首起钢铁保障措施案的胜利。2006年,我国成为钢材净出口国,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靠净进口钢材和钢坯发展经济的历史。

  这一阶段,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钢铁工业又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钢铁产量几乎以每年5000万吨的速度递增,彻底结束了中国钢铁材料供给不足的历史。到2012年,我国钢产量达到7.24亿吨,基本满足了国内对各类钢材品种的需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期,是我国钢铁工业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时期(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时期。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做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任务,把去钢铁、煤炭产能列为五大任务之首,从而让钢铁行业脱离了大面积亏损的泥沼,加速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迈进。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长期粗放式发展导致的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日益突出,2015年全行业出现亏损,一些企业陷入困境。2015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项任务。国务院于2016年2月1日印发了《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国发[2016]6号),明确提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钢铁产能1亿~1.5亿吨。

  国务院为此于2016年3月25日建立了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牵头的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各部门先后出台了奖补资金、财税等8个配套性政策文件。2017年1月10日,在钢协召开的2017年理事(扩大)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宣布,2017年6月30日前“地条钢”必须彻底出清,打击“地条钢”行动全面启动。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钢铁行业以壮士断腕的精神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到2018年底,我国钢铁行业提前两年完成了压减钢铁过剩产能1.5亿吨的上限目标任务,清除了1.4亿吨“地条钢”产能,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有效缓解,产能利用率基本恢复到合理区间,钢铁行业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初步形成,优质产能得到发挥,企业效益明显好转。2018年,钢协统计的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2862.72亿元,比2017年增长41.12%,销售利润率达到6.92%。

  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同时,去杠杆工作也在同步进行。2015年钢铁行业资产负债率达到71.04%,远高于工业行业平均水平;经过2016年~2018年3年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资产负债率得到明显改善。2018年,钢协统计的会员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5.02%,比2017年同期下降2.63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钢铁工业把环境保护放到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持续加大投入,节能环保成绩有目共睹,涌现出一批花园式钢厂、绿色钢厂,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做出了重要贡献。自2017年7月份以来,工信部先后公布了四批绿色工厂,首钢京唐、唐山德龙等59家钢企被先后确定为绿色工厂。

  这一时期,钢铁行业环保工作已经从单纯的污染治理,转变为以全过程节能环保技术集成优化和资源能源高效利用为前提的清洁生产、绿色制造。例如,河钢“城市中水替代地表水、深井水作为钢铁生产唯一水源”获得世界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卓越奖;中国宝武“LCA(生命周期评价)优秀案例”获世界钢协生命周期评价领导力奖;首钢正气候发展项目被正式纳入C40正气候项目发展计划,成为中国第1个、全球第19个正气候项目。

  随着生态环境部等5部委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中国钢铁行业开启了超低排放绿色革命,一大批钢企正积极推进实施超低排放改造。目前,首钢、太钢、安钢、宝钢股份、河钢唐钢、河钢邯钢、河钢石钢、德龙钢铁、中天钢铁等一批钢企克服重重困难,大力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并率先取得突破,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打造全球最大的钢铁清洁生产体系树立了信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企业着眼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着眼于企业发展的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开启了新一轮深化改革、管理创新。例如,作为首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中国宝武积极探索投资公司“以管理资本为主”的运作模式;鞍钢以2012年12月28日启动规范建立董事会工作为标志,推动各级董事会建设,构建了“2+8”战略管控架构,完成了从产线管理向集团管控的转变;首钢深化改革综合试点方案于2017年12月份得到批复,首钢因此成为北京市属国企唯一一家深化改革综合试点单位;河钢2014年正式启动总部机关管理机构改革,致力于打造去“行政化”、完全适应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创新型、学习型精英总部机关;等等。

  这一时期,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形成了两种主要形式。

  一种是在专业化基础上的规模化,以减少同质化竞争为目的,以资产为纽带的重组。例如,宝武的成立及宝武与马钢重组实施协议的签订,使得打造“亿吨宝武”的目标渐行渐近。

  另一种是对扭亏无望的企业进行资产重整之后的重组,具有代表性的有建龙集团重组山西海鑫和北满特钢、沙钢重组东北特钢、四源合基金入主重钢、德龙钢铁重整渤海钢铁等,这类重组也推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

  这一时期,我国钢铁工业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出了一批世界领先的项目。例如,宝武集团“先进高强度薄带钢制造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获得了2013年冶金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而依托该项目自主研发的超高强钢新品QP1180GA实现全球首发,使宝武集团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同时批量生产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的钢企。本钢实现了2000兆帕最高强度等级汽车钢全球首发;鞍钢研发出690兆帕级高性能桥梁钢和航母用钢;中信泰富、中国宝武宝钢研发出R6系泊链钢,填补世界空白;太钢研发出“手撕钢”和笔尖钢;马钢研发出时速350公里高速车轮;等等。

  这一时期,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国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发展迅速,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慧矿山、智慧仓库建设和大规模定制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如远程“一键炼钢”在宝钢股份变成现实。目前,钢铁行业已有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此外,一些钢企的很多艰苦、危险、劳动强度大、精度要求高的岗位已被机器人替代。

  70年来,我国粗钢产量从1949年的15.8万吨增长到2018年的9.28亿吨,年均增速达到13%,大大高于全球平均增速;占世界粗钢总产量的比例由1949年的不到0.1%提高到2018年的51.3%。1996年,我国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全球第一产钢大国,至今连续23年稳居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第一位。如今,我国已建立了世界产业链最完备、规模最大的钢铁工业体系,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中心、消费市场和出口国。

  1949年,我国修复后勉强能够进行生产的只有7座高炉、12座平炉、22座小电炉,如今256家规范企业(工信部公告)拥有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炉425座(其中,3000立方米级22座,4000立方米级16座,5000立方米以上7座),403座100吨及以上转炉(其中,300吨及以上14座),995台连铸机,619套棒线套热轧宽带钢轧机。我国100吨以上转炉和50吨以上超高功率大电炉基本达到国外同类装备的先进水平,并成为中国炼钢生产的主体设备。尤其是目前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我国钢铁生产的主要流程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已经开始智能化生产,国内大企业大型化装备及自动化控制系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截至2018年底,钢铁行业累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2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2家,组成上下游产学研用协同的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4个、重点培育联盟1个,建立了钢铁行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4个、重点培育联盟2个,大部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都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院。钢铁行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和机制。

  70年来,我钢铁工业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内钢材消费结构的变化,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改善产品质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缺品种,满足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只能冶炼100多个钢种,轧制400多个规格的钢材;到上世纪90年代已能生产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等高端产品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的钢材规格达到4000个左右。目前,我国除极少数批量少、生产难度高的钢材外,绝大多数钢材品种的国内市场自给率都超过了100%。与此同时,我国钢材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板管带材比例从1949年的16.4%提高到2018年的52.83%,合金钢和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低合金钢比从1949年的0提高到2018年的45%以上。

  70年来,我国高端钢材产品开发和钢铁新材料的研制不断取得突破,满足了我国制造业升级换代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尤其是近10多年来,围绕着我国汽车、石油化工、海洋工程、高速铁路、大型桥梁、高层建筑、工程机械等重点领域,钢铁工业在第三代汽车用钢、X80以上高等级管线钢板、高强度海工钢、船用高强度宽厚板和LNG(液化天然气)船用钢材、百米在线公里高速铁路钢轨及高速车轮、高牌号取向和无取向硅钢、高档不锈钢新品种等方面均实现了重大突破,部分钢材品种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力地支撑了我国机械、汽车、造船、家电、石油、电力、铁路等行业对钢铁材料的升级需求。

  70年来,我国钢铁工业不断提升“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标准,推行清洁生产和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在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和改善环保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在节能降耗方面,重点统计钢企吨钢综合能耗从1949年的3吨标准煤左右下降到2018年的544千克标准煤,高炉利用系数从1952年的1.02吨/立方米•日提高到2018年的2.58吨/立方米•日。我国早已全面淘汰了落后的平炉炼钢工艺,而且转炉炼钢实现了负能炼钢。

  在环保减排方面,我国钢企通过引进和开发、推广应用“三废”综合治理及利用技术,废气处理率和处理废气达标率逐步提高,吨钢外排大气污染物大幅减少,水的重复利用率大大提高,外排废水中污染物总量大幅度降低。与2005年相比,2018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耗新水由8.6吨下降到2.75吨,水重复利用率由94.3%提高到97.88%;重点钢企在节水和废水治理减排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吨钢外排废水量由4.71吨下降到0.74吨,下降了84.3%;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83千克下降到0.53千克,削减幅度高达81.3%;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2.18千克下降到0.56千克,削减幅度为74.3%。

  1949年,我国能生产钢铁的企业只有19家,到1978年只有鞍钢年产钢量超过500万吨;到2018年末,已有37家年产钢500万吨以上的企业,其中年产钢2000万吨以上的8家、1000万~2000万吨的14家、500万~1000万吨的15家。按照世界钢协统计的2018年粗钢产量排名,全球前10家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中,中国企业占6家;全球前50家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中,中国企业占28家(含我国台湾“中钢”)。自2004年7月13日宝钢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以来,上榜钢企持续增加,到2019年有中国五矿、中国宝武、河钢集团、沙钢集团、青山控股、鞍钢集团、首钢集团、新兴际华集团共8家钢铁相关企业进入世界500强。

  与此同时,我国钢铁产业布局调整取得积极进展,钢铁工业消费主导型与资源主导型相结合的布局雏形已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开放战略,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钢铁企业抓住“一带一路”机遇,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成效显著,投资重点逐步由以获取资源为主转向在钢铁冶炼和加工配送等产业链整体布局,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海外钢铁项目。河钢集团成功收购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使百年老厂重焕生机;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马中关丹产业园350万吨综合钢厂项目顺利投产,生产经营渐行渐稳;建龙集团重组马来西亚东钢,一期项目生产迅速恢复,二期200万吨计划加速推进;青山集团印尼中苏拉威西省青山工业园区形成300万吨不锈钢冶炼和轧制能力;印尼德信公司350万吨综合钢厂项目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底具备投产条件。同时,我国钢铁冶金设备技术出口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逐步由单体设备及部件的出口,走向成套设备出口及工程总承包,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70年来,新中国钢铁工业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之所以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其基本经验就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艰苦创业,坚持改革开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阔步前进。

  新中国前30年,我国钢铁行业正是在党的领导下,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充分地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奠定了新中国钢铁之基。改革开放后,我国钢铁行业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制体制,才释放出强大的生产力,崛起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钢铁行业以去产能为中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业形势显著好转,得以迈上高质量发展道路。7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钢铁工业铸就辉煌的根本原因。

  (二)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活力源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钢铁工业一是通过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革除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的弊端,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激励和约束功能,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充分调动企业和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通过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实现全球资源配置,与世界强企为伍,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使我国快速跻身于世界钢铁大国之列。今后,我国钢铁工业也只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高质量发展目标才能够实现。

  (三)坚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是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国民经济发展对钢铁材料的需求牵引着钢铁工业的持续发展。1950年,我国消耗钢材81.61万吨,生产40.9万吨,缺口40.71万吨;1978年,消耗钢材3038万吨,生产2207万吨,进口863万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钢铁生产步入了持续、稳定发展轨道,但仍满足不了经济发展的需求。1978年~1992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4%,钢材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6.4%,钢材生产量年均增长8.4%;1993年~200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1%,钢材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7.5%,钢材生产量年均增长7.2%。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以汽车、住房、家电为主的消费升级,不仅带动了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对钢材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中国钢产量快速提升同时,板管比也大幅提高,从2000年的41.7%提高到2018年的52.83%。如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将推动钢铁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由单纯强调自力更生、自我研发,转变为引进、消化国际先进冶金技术提高钢铁生产能力;从由政府部门及其科研、设计单位主导钢企技术进步,转变为钢企成为技术进步的投资、研发、组织主体,并把技术进步作为企业提升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从模仿、跟随国外先进冶金技术转变为自我集成、自主研发、原始创新,实现工艺装备国产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技术装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艺技术全面现代化。未来,持续提高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亦将驱动钢铁工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迈入新时代,面对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际,钢铁工业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打造质量效益型、创新型、集约型、绿色生态型、智慧型、服务型钢铁,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力争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开拓者、引领者和支撑者,实现在2030年左右建成世界钢铁强国的目标,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基础。

  我们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严防已去除的产能和“地条钢”死灰复燃,严禁新增产能,深入解决产能结构的深层次问题,确保钢铁供需基本平衡、行业运行平稳,提高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经营。

  我们要大力推进质量品牌建设,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要积极树立以稳定为核心的质量意识,采用洁净钢生产、精准轧制、产品质量管理一贯制等质量提升技术,全面提升钢铁产品实物质量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开发使用高效化低成本生产技术,提高钢材产品综合竞争力;坚持需求牵引和战略导向,以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技术装备需求为主攻方向,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品种,提高关键战略材料的综合保障能力;以标准为引领,推进质量分级与评价工作;以中国品牌日和“质量月”活动为抓手,大力开展质量标杆和钢铁品牌推荐工作,做强钢铁品牌。

  我们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意识,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结合化解过剩产能和深化区域布局调整,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世界级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在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等领域形成若干家世界级专业化骨干企业;产钢大省的优势企业以资产为纽带,推进区域内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形成若干家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改变过于分散的局面,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和市场影响力。超大型和特大型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能占全国的比重力争超过60%,形成一批专用产品优势明显、自我发展能力强的专业化龙头企业集团。

  我们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整合科技资源,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设计单位的桥梁和推广作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基础先导作用,实施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模式或产业联盟,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和多元化合作模式,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的能力;在钢铁领域建设国家级行业创新平台,提高原始创新、自主集成创新能力,开展行业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创新工作,在低能耗冶炼技术、节能高效轧制技术、全流程质量检测预报和诊断技术、钢铁流程智能控制技术、新材料研发、高端装备用钢等方面有重大突破。

  我们要以推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为抓手,推动绿色发展,使钢铁生产与生产要素、环境容量相协调,实现钢铁与城市的和谐友好,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做出钢铁贡献。具体来说,要推广应用和全面普及先进适用、成熟可靠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装备;全面完成烧结脱硫、干熄焦、高炉余压回收等改造,淘汰高炉煤气湿法除尘、转炉一次烟气传统湿法除尘等高耗水工艺装备;全面建成企业厂区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环保在线监控体系;实现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焦炉和烧结烟气脱硫脱硝、综合污水回用深度脱盐等节能环保难点技术的推广普及;在环境影响敏感区、环境承载力薄弱的钢铁产能集中区,实施封闭式环保原料场、烧结烟气深度净化等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在钢铁产业集聚区,实施物流集中铁路运输方案,系统优化物流体系,减少物流过程中无组织排放。

  我们要在智能制造上下功夫,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集成运用于制造业全产业链,实现设备、工厂、用户以及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推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服务模式的革新,以敏捷制造、精益管理、精准服务实现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和效率提升。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应建立大数据平台,在全制造工序推广知识积累的数字化、网络化;在环境恶劣、安全风险大、操作一致性高等岗位完成机器人替代工程;普及钢铁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和评定,完成钢铁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

  我们要进一步全面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理念和服务意识,加速由制造商向服务商的转变,打造服务型钢铁。结合先期研发介入、后期持续跟踪改进(EVI)模式,创新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完善物流配送体系,提供材料推荐、后续加工使用方案等一系列延伸服务;创造和引领高端需求,在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电力、航空航天、机械等领域重大技术装备所需高端钢材品种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有重大突破,持续增加有效供给。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各项政策,不忘初心、勇担使命,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拼搏进取、攻坚克难,钢铁强国这个几代钢铁人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