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简史——工业体系的坚实后盾

2023-06-07 阅读次数:

  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如果说,石油是工业化的血液,那么,可以说,钢铁是工业化的脊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开放,钢铁制造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1996年至今我国钢铁产量都是世界第一,而且从2013年我国钢铁产量超过10亿吨以来,年产量一直保持在10亿吨以上。根据世界钢协公布的2020年主要钢铁公司的产量排名,中国宝武以1.15亿吨位居全球第一,安赛乐米塔尔、河钢集团、沙钢集团、日本制铁株式会社分别以7846万吨、4376万吨、4159万吨、4158万吨位居第二、三、四、五位。

  我国钢铁工业能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今天我们有必要来梳理一下中国钢铁工业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1888年8月,青溪铁厂开工建设。但由于当时对炼铁技术和设备缺乏认知引发高炉爆炸,青溪铁厂最终夭折。

  1890年秋,上海,清政府决定在江南制造局设立炼钢厂,中国第一家炼钢厂诞生。

  1894年,武汉,中国第一家现代化钢铁企业—汉阳铁厂建成,它是亚洲最早、规模最大的新式钢铁联合企业。

  1938年,汉阳铁厂和上海炼钢厂(前身为江南制造局炼钢厂)内迁重庆,成为重庆钢铁的前身。从上海到汉阳再到重庆,中国近代最早的两家钢铁厂融为一体,使中国钢铁工业的血脉在这里得以延续。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新疆军区后勤部钢铁厂(八钢的前身)创建;1953年,马鞍山铁厂(马钢的前身)兴建;1955年,武钢开工建设;1958年,湖北钢铁厂(鄂钢的前身)破土动工;1966年,韶关钢铁建成投产;1969年,九四二四工程(梅钢的前身)开工建设。

  在这一阶段,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两个黄金发展期”、“三次基本建设高潮”和“一段曲折的发展道路”。

  1、一次重大转变:建国初期,我国钢铁工业在苏联支援下发展,模式也都是照搬苏联。1956年,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大、中、小相结合之路,这一转变对我国钢铁工业来说意义重大。

  2、两个黄金发展期:即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与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63-1965年),此间我国钢铁年均增钢分别为80万吨和185万吨,可谓迅速发展。

  3、三次基本建设高潮:第一次即为“一五”期间,实施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的八大钢铁项目的建设,同时还进行了20个企业改扩建工程;第二次是1956年规划并开始建设的“三大、五中、十八小”,三大指继续进行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建设,五中指扩建、新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湘钢,十八小指济钢、临钢、南钢等十八个小型钢厂;第三次指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新建了攀钢等钢铁厂,恢复建设了兰钢、酒钢,扩建了遵义铁合金厂等。这三次基本建设高潮的开展,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日后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4、一段曲折发展的道路:即1958年的“”、1976年的“文革”以及之后的“闹翻番”、“洋跃进”等脱离实际、违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的行为,这使我国钢铁工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978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新中国冶金工业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技术最新的宝钢在东海之滨打下第一根桩。

  在这14年中,我国钢铁工业对外开放成效显著。钢铁工业从国外引进700多项先进技术,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极大促进了技术结构的变化,并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这个时期是我国钢铁工业深化内涵式扩大生产的阶段,其突出特点是着力“一个适应”,实施“两个转变”。“一个适应”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两个转变”指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转变,由钢铁产品长期数量短缺向控制总量转变。这两个转变极大促进了钢铁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七年里,我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76.0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1446.14亿元,占比41.6%,更新改造投资2029.87亿元,占比58.4%;钢产量由1993年的8954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285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钢国和消费国。

  2001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钢铁工业的发展有了一系列新变化。

  首先,在这一阶段中,我国钢铁工业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钢产量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的台阶,2008年钢产量超过5亿吨。2001—2008年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占全球钢产量的比重从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显著提升;钢铁产品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彻底结束了我国钢铁材料供给不足的历史。

  其次,在产品创新上,一大批高端钢铁产品的研发生产保障了国民经济各主要用钢行业的升级发展,宝武、鞍钢、首钢、河钢、马钢、本钢等企业研发生产的汽车用钢板,宝武、首钢等企业研发生产的高品质取向硅钢,产品质量已跻身国际第一方阵;在节能减排上,单位综合能耗和单位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2016年钢协会员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降至572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量为3.52吨,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为0.85千克;

  在前瞻性技术上,薄带铸轧、无人化工厂、智能化炼钢等技术得到企业高度重视和应用。

  经常看机械财经文章的网友应该知道,我国工业体系的基础是通过五个发展阶段建立起来的 。

  在这里,我们再一次梳理一下我国工业发展的历程,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看出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

  ”的建设,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国的钢铁摇篮鞍山、武汉、包头三大钢铁联合企业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或者规范化的。第二阶段,从1964年开始我国发起

  了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将东北,沿海的一些主要工业企业,单位转移或者复制到内陆城市,这就是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这个时期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钢铁企业,如酒钢,攀钢。

  第三阶段,70年代我国为了解决我国工业中的轻工业这个短板,计划三五年内引进约合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简称“四三方案”。70年代末还有了一项以二十二个成套引进项目为主的工业运动,虽然对这次技术引进褒贬不一,但是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直接影响了我国外来的钢铁行业布局。后来的宝钢大家也都看到了,并购武钢,收山钢,成为我国最大的钢铁集团。

  第四阶段,“六五计划”( 1980年-1985年)开始,国家确定引进“三千项”技术。这次技术引进可以说更偏向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引进,这个时期我国工业才算开始搭建技术功底,而宝钢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消化吸收日本新日铁技术后,在1985年实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

  第五个阶段,90年代-2000年。这个时期,在合资和并购的浪潮下,我们会看到我国的工业受到很大的冲击,有些企业在品尝着合资的蜂蜜时不经意间被时代淘汰了。钢铁行业因为比较特殊,虽然外资对我国几大钢铁企业虎视眈眈,不断试探,但是几大钢铁企业还是存活了下来,并且在技术上有所提升,对国际规则也有所了解。

  经过这五个阶段的发展,我国钢铁行业基本建立起来能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为新千年后的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技术。

  新千年后,我国钢铁和我国工业才开始进入起飞发展阶段,机械财经又将其分为2000-2010年的大力发展阶段和2010年之后的走向世界阶段。

  以后机械财经会重点介绍新千年之后的我国钢铁工业的两个起飞发展阶段,里面也有很多值得铭记的重大历史事件。

  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是历史伴随和支撑着国家经济建设,从支撑工业生产,到支撑基建房产,就像它的品质一样钢铁一直是拥有钢一般的毅力,从没有拖国家经济建设的后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