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动态

攀枝花: 英雄花团结花丨同心筑梦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

2023-04-25 阅读次数:

  2022年12月,四川省公布了第二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名单,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走进这座花瓣式的建筑,半个多世纪前那段不畏艰苦、团结拼搏的峥嵘岁月浮现在眼前——

  上世纪60年代,国家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从空间布局看,一线指沿海和边疆,一线和三线之间称为二线地区。三线地区包括云、贵、川、陕、甘、宁、青等省区,以及豫西、鄂西、湘西、晋南、粤北、桂北等地,共涉及13个省区。

  ▲ 上世纪60年代,来自全国100多个设计、制造单位及有关行业的1300多人组成设计大军,在用席棚搭建起来的设计院里,开展设计大会战。图为“席棚设计院”场景复原。图片来源: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钢铁,是现代工业之基。位于川滇交界、金沙江畔的攀枝花,近煤、近水,拥有丰富的钒钛磁铁矿,成为“三线建设”的重镇。当时的攀枝花核心区,还是个只有“七户人家一棵树”的小村庄,“攀枝花”这个名字也因这株高大的攀枝花树得名。

  “好人好马上三线”。带着满腔的爱国热忱,数十万建设大军响应号召,奔赴祖国大西南,开启了筚路蓝缕的创业征程。在这片被崇山峻岭包围的土地上,建设者们不畏困难,“天当罗帐地当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全心全意投入钢铁基地大会战。

  1964年,傣族姑娘李祥志从云南华坪前往攀枝花,成为煤炭指挥部土建四连女工班长。为了保证7000多平方米的工棚房屋用草,李祥志带领着“花木兰”割草班每天天不亮就上山,人均割草量一天超过200公斤。修建居住砖房时,李祥志上山扛木头、双肩挑土坯,干起重活来丝毫不比小伙子逊色。工作之余,她还带领姐妹开垦荒地、种瓜植树,支援其他班组施工,洗衣被,给病号买饭送水,大家都称赞她是“革命不怕苦,不怕累,永不知疲倦的铁姑娘”。

  1964年,16岁的云南姑娘杨桂兰主动申请到攀枝花支援三线建设,成为渡口砖瓦厂基建队的一名工人。尽管出发前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眼前的景象还是把杨桂兰吓了一跳。眼前除了山还是山,水不通、电不通、路不通,没有一家像样的粮店、商店。晚上,姑娘们就住在当地老乡家,把老乡家中的猪圈、马棚稍稍打整一下就是宿舍。吃的是老南瓜汤、干拌菜。洗澡的地方也没有,晚上就到水河沟边,把沙子刨个大坑,等坑里沁水以后蹲在里面洗。

  “既然来了,就应该积极努力,不能落后。”杨桂兰下定决心,不管再苦再累都要好好干。为了多出砖、快出砖,杨桂兰带领20多个与她年纪相仿的姐妹们从早忙到晚。没有设备,就用手工制坯,用自己的双脚拌泥;没有供水设施,就用脸盆在百米以外的仁和沟端水;为加快流转,不顾头发烧焦,衣服烤糊,手上起泡,坚持在70℃高温的土窑里出砖。

  1966年,渡口建设总指挥部政治部作出决定,将6名来自基层的女职工命名为“六金花”,表扬她们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其中就包括杨桂兰。获得荣誉的杨桂兰写信向父母报告了这个好消息,并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我一定要亲手把渡口建起来。”这句誓言也成为现实。杨桂兰一直在攀枝花工作生活,见证了这片荒芜山地成为钢铁之城。

  在三线建设中,有许多像李祥志、杨桂兰这样的年轻人,大家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彼此关心、互相帮助,把无尽的豪情壮志挥洒在金沙江畔的工地上,通路、通水、通电一项项任务相继完成,攻矿、攻煤、攻水泥一个个难题不断克服。

  攀枝花铁矿是国内外罕见的高钛型钒钛磁铁矿,以前常规的冶炼方法不管用。“不想爹、不想妈,不出铁、不回家!”一场“夺铁大会战”在攀枝花打响。

  地质队109人不惧烈日、不畏山高,渴饮田水、夜点油灯,用钢钎铁锤开凿、驮马木船运输,采集了7000多吨矿样送到各试验厂。

  攻关组“一百单八将”日夜鏖战,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接连战胜了高炉大泻、炉渣黏稠堵炉等一次次险情,使高炉冶炼工作在反复试验中取得重大进展。

  百余个单位千余名设计人员摆开图纸、精心设计,硬是在仅有2.5平方公里的临江坡地“弄弄坪”上,修筑了一个“微雕钢城”,造就了世界冶金设计史上的奇迹。

  27个省区市近千家科研院所和工厂勇担机器研发和生产重任,勠力同心,将20万吨联合钢铁厂成套设备保质保量准时交付,国产率达到97%。

  1970年6月29日,奔涌而出的铁水如红龙翻腾,铁花飞溅、繁星万点,“攀钢一号”高炉第一炉铁水终于成功炼出。

  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中,就存放着用第一炉铁水制成的纪念铁。这块长1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重1723.2克的灰黑色微型铸铁,三个凸起的方块上分别刻着“攀枝花”三个字。它是我国西南最大钢铁工业基地攀钢炼出第一炉铁水的珍贵纪念,见证了“三线建设”时期的英雄传奇。

  ▲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收藏的刻有“攀枝花”字样的铁块。图片来源: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

  攀枝花市这座因“三线建设”而生的移民城市,居民来自五湖四海,有汉族、彝族、傈僳族等44个民族。半个多世纪以来,攀枝花市经历了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以攀钢项目为标志的钢铁基地建设时期、从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以二滩项目为标志的水电能源基地建设时期、从21世纪初期到现在以发展康养产业和钒钛产业为标志的康养胜地和钒钛产业基地建设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今天的攀枝花不仅建成了世界一流的钢轨生产基地,而且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阳光花城”,正由钢铁之城向钒钛之都、由工矿基地向康养胜地、由传统三线建设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转型。

  众志成城。在攀枝花这片热土上,印刻着各民族团结奋斗的足迹,可以说没有各民族的团结奋斗就没有攀枝花的今天。攀枝花各族建设者们拿起奋斗的画笔,挥洒出梦想成真的时代华彩,形成和发展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团结协作、科学求实”的攀枝花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建设者书写新的传奇。

  “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走在攀枝花市街头,一树树火红的攀枝花在春风中怒放,正如一代代建设者们永不褪色的热情。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bob手机网页版登录入口